第10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中外游客共享羊年文化盛宴
刻瓷艺人刘金铎的拿手绝活
欢乐宁乡的文化特色
长沙东湖街道座谈好家风
4500人参加橘洲公益马拉松赛
三湘掠影




 中国文化报 >  2015-03-1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张家界 欢乐元宵节
中外游客共享羊年文化盛宴

    舞龙表演

    土家族演员表演传统节目《哭嫁》   唐 俊 摄

    谢  兰   王建军

    3月5日,备受期待的2015年“美丽张家界·欢乐元宵节”多民族元宵狂欢活动如期而至,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傩·鼓韵》跳了起来,《龙腾盛世》舞了起来,当地20余万群众和上万名中外游客共享这一独特的文化盛宴。

    延续千年的传统

    张家界的元宵灯会历史悠久,“闹元宵”的风俗,起自汉代,经唐、宋等朝代,已传承上千年不衰。

    据《永定县志》记载:清朝同治8年,“发时初三日后,城乡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而初九日上九,十三日上元,十五日元宵尤盛”。历经传承及发展,其活动内容和内涵不断丰富。

    近年,张家界将市城区元宵灯会作为优秀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坚持在继承中创新。2012年张家界市城区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五大节庆文化品牌之一,并被评为全国春节文化特色地区。

    今年的张家界多民族元宵狂欢节分为文艺演出及大型灯展两部分。包括花灯、阳戏、傩戏等近30种原生态民间文艺表演。表演队伍来自张家界市50余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从正月十四持续至正月十六。同时来自十里八乡的20余支花灯队伍500余名农民演员,聚集市城区,通宵达旦演唱。花灯队伍,来自不同的村寨,年长者敲打乐器,年幼者边舞边唱,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五六岁孩童,用自编自导的唱词,唱出家乡的变化。

    原生态歌舞精彩纷呈

    天气虽冷,却挡不住张家界群众的热情,市中心城区街道也成了表演的舞台,100余支文艺队伍沿街巡演,打擂竞技。在临时搭建的13个表演台上,除了极具特色的大庸硬气功等原生态民族表演,还邀请了充满时尚气息的现代歌舞、乐队和邻近兄弟区县的非遗节目的加入,20余种演出形式,2000余名演员的参与,使张家界元宵狂欢这一文化旅游品牌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

    参加游行队伍的群众大多来自全区的民间文艺团体,队伍中年龄最大的60余岁,最小的六岁。现场不少小演员身着节日和民族的盛装,在长者的带领下,化妆和表演。这种老带新的方式,让张家界本土民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

    来自官黎坪街道办事处的老人胡兰英和赵继浓,精神抖擞地唱起了花灯,她俩今年都已78岁。两位老人兴奋地说,她俩搭档了30余年,从50多岁起,每年正月十五都来唱花灯。“虽然年龄大了,但一唱起花灯,就精神百倍,感觉回到了青年时期。”胡兰英说。

    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灯展

    元宵灯会总导演陈华表示,今年元宵灯会的灯组特色主要从民族性、地域性和唯一性来表现,设计思路来源于张家界本土的民族文化符号,比如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还有傩面和绝美的山水、大量农耕文化符号等。

    活动中,游人和市民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家葛粉、腊肠、炒米等特色小吃。 此外,市民还可以欣赏到同期举行的“中国梦·春暖永定”新春摄影展。

    节庆品牌助推非遗保护

    张家界和湘西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又相对独立和封闭。高山丛林的生活环境,既受外来文化影响,又传承和冰冻了古老的文化艺术。特别是长期以来,多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既有常见的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腰鼓队,还有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

    本次元宵灯会的文艺队伍原生态的占一半以上,这些原生态文化艺术展演,使张家界元宵节更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气息,更贴近游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