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生
提到书画艺术家,人们印象中都有种不修边幅之态。而我认识的陈伟光却是别样的风采。那是1991年在宁乡县文化工作会议上,陈伟光的作品几次被作报告者点赞。会后见其人,第一印象便是精明干练,藏大家之气。但当时还未见过他的作品。1996年,我调入宁乡县文化馆,有缘成为陈伟光的同事并共事多年,这才深入认识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
无师自通
陈伟光是宁乡县文化馆美术创作室的一名美术师,自幼酷爱书法和绘画。他出生于秀水青山的宁乡大沩山,这方山水养育了他,赋予了他灵性,日月星辰、山水花草、飞禽走兽、农家物事尽藏心底,成了他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1976年他读初中时,学校创办了一个名叫《大寨花》的校刊,八开油印,全是钢板铁笔蜡纸刻写,手持滚筒油墨印刷。他从排版到文字、刊头、插图刻画全程操作,不仅文字隽秀,版面美观,且花鸟插图栩栩如生,班主任老师说:“这是一块好料子。”
1979年,陈伟光高中毕业,家里添置了一张玻璃围板床,漆匠师傅上门刷油漆时,喜欢舞文弄墨的他老屁颠屁颠地跟在师傅后面。这天,漆匠师傅准备在床招和玻璃镜面上绘画了,那时的他也信手挥笔在桌面上画了起来。油漆师傅睨了他一眼,不屑一顾,心想:你这黄毛小子,懂啥!便说:“伢子,你若把这张床画好了,我不要工钱!”陈伟光立即握笔构思,不一会儿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图便跃然玻璃之上。油漆师傅一看,不觉一惊,说:“这小子行!”几天后,这张床的几十幅油漆画全画好了,并且还把文字反写在玻璃的反面,连做了多年手艺的漆匠师傅也感觉很不错。当然,主人家还是把工钱付清了。从此,陈伟光就和书画艺术有了不解之缘。
拜师学艺
在日常生活中,陈伟光不抽烟,不喝酒,不进茶座歌厅,将时间和精力全用在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上了。
书画艺术的表达,生活是外因,文学艺术的修养是内因。为使书画艺术能淋漓尽致地表达生活,1985年,陈伟光自修北京人文大学汉语言专业,并研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及美术史、书法概论、诗词歌赋等,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94年他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在校3年中的24门功课,陈伟光均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其间的不少作品得到了专家指点和赞赏,并多次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从此,陈伟光正式走上了书画艺术的探寻之路。
学海无涯。长年的书画艺术实践,使陈伟光更深刻体会到:要在书画艺术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有更加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素养。2008年,经过刻苦的努力,陈伟光又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国画创作课程班,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怡孮,并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李魁正,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满维起等名家的亲自指导。他如饥似渴,拜师学艺,博采众家精华,技艺日趋成熟,几年下来,其作品的水平无论从艺术上和思想内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厚积薄发
心无旁骛的陈伟光把精力和时间浸淫在书画艺术的梦境里,读书读画,运笔司道,自成心得。其书法技艺汲取古今书法家之雅风,个性张扬而缜密有致,章法严谨却自有创新,笔韵柔中带刚,作品大气雅致。
艺术作品是寄寓作者思想的载体,因此,一幅好的作品,除具备较好的基本技能外,更兼具思想性。2014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激活了陈伟光的创作热情。他依据这一重大历史背景,结合自己的广东深圳、清远之旅,将在两地见到的夹竹桃、芭蕉丛以及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雀融入笔端,一幅工写结合的《秋歌雀跃》花鸟画入卷而来。画中夹竹桃花似芳香扑鼻,芭蕉叶焦黄色中方显青翠,小鸟闻香展翅跳跃而至,遐思缱绻,文化春天已来临的美好寄寓溢满画面。该作品参加“2014年湖南省文化系统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近年来,陈伟光的作品还曾先后在《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国画家》等近80余家报刊上发表,其书法作品《佛法无边》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文化书画大展”优秀奖,国画《荷塘翠鸟》入选“湖南省首届花鸟大展”获优秀奖,《陈伟光书画集》也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无止境,唯穷追不舍。陈伟光凝神入画,静心作书,相信他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将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