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今天,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农村
《道士下山》演绎民国武林
《捉妖记》大胆改编中国神话传说
史诗故事片《大火种》开机
让人感动,更叩问心灵




 中国文化报 >  2015-04-0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人感动,更叩问心灵
——观电影《失孤》

    罗  群

    《失孤》这个名字,从字面解释仿佛有点困难,是失去父母的孤儿还是失去孩子的孤独的父母抑或其他?意思可以多种阐释的两个字却很有意境,因失去而孤独,所以要寻找,“失孤”二字写意地点染着影片的主题。

    打拐题材很有可能把电影引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煽情,或是恨不得把人贩子撕碎的愤怒,以致一味要观众感动或愤怒而妨碍了更深层的思考和作品伦理价值的挖掘。笔者从不认为让观者哭得稀里哗啦是一部艺术作品的优点,把观者的情绪控制在眼泪在眼圈中打转但还没有流下来的那一瞬间,才是艺术家的本事。《失孤》对整体画面风格和叙事基调的控制还是很出色的,尽管要表现主人公到各种偏僻的地方寻子,但是电影画面并没有把偏远地区的生活底层场景处理得阴暗压抑、刺激观众的观感,无论是福建渔村还是那些有铁索桥和竹林的村庄,画面色彩始终是明快的,镜头里时常出现大片大片的绿色,让人心怀温暖和希望。

    与对画面风格的把握相应,影片的叙事基调也张弛有度,悲情与欢快相协调。当你感到主人公风餐露宿的一路奔波太过辛苦,影片就呈现一段雷泽宽与曾帅互相泼水、打闹的情节以为调剂;当你觉得他们打工洗碗后与老板娘的对话有点滑稽,影片马上就给你看曾帅躺在雷泽宽腿上,在露天地板上过夜的凄凉情状。一个是寻找孩子的父亲,一个是寻找父母的孩子,两人暂时的相依为命中有一种类乎父子之爱的动人情感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理解。

    谈到画面,不妨顺便谈谈人物的造型。刘德华饰演的坚持寻子十多年的农民父亲雷泽宽,瘦削的身材,一道连着一道的皱纹,脸上、身上的污迹诉说着这位父亲十数年奔走的艰辛和笃定。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年轻帅气,打扮时髦,不少论者吐槽曾帅太时尚,不像个孤儿。但笔者恰恰以为,曾帅的造型设计匠心独运——曾帅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他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因为“来路不明”而失去爱情。因此,他的内心一定渴望被社会接纳,渴望着自己能像其他同龄人那样生活,所以他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时尚、干净,与他的同龄人没有差别,他恨自己是弃儿,所以不肯轻易让人看出自己是弃儿,这样的外貌是他被社会、被他人认同和接受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他外表越是帅气,就越反衬出内心的悲凉与渴求认同的迫切,这个道理类似古诗文中以乐景写哀情。那些认为孤儿形象必须是脏兮兮的可怜相的论者可以清醒一下了,刻板印象是艺术创作和评价中最应消灭的东西之一。

    《失孤》对人物的塑造细腻、精确,这不仅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的外表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行为逻辑上。比如雷泽宽,他历尽艰辛来到福建的一个渔村,去见有可能是自己儿子的少年,一路上雷泽宽紧紧抓住船帮的手暗示着他的紧张和忐忑,可惜这少年的细节特征与自己的儿子并不相符,雷泽宽只好悻悻而去。船走到半路,雷泽宽发疯一样地要求返回,想要拉着少年去做亲子鉴定,其实他明明知道少年不是自己的儿子。雷泽宽的这一行为看似不合常情,却深刻地表现出一位寻子十余年的父亲内心的疲惫、脆弱和对儿子的渴望。一位坚强的父亲面对明知是虚妄的所谓希望时表现出的脆弱和矛盾具有相当的人性和心理深度。

    曾帅与雷泽宽一起吃饭的一场戏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也很深入——雷泽宽给曾帅夹菜,曾帅却都夹了回去。曾帅内心深处埋怨父母把自己弄丢,虽然养父待曾帅很好,但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家。他对父子亲情既渴望又觉得陌生,对亲生父母既想要找寻又放不下心里的怨恨。面对与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雷泽宽的照料,曾帅的反应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微妙。

    影片中这样的细节很多,比如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抱着拐来的孩子寻找买主时,她背后的墙上挂着“美丽家园”的标语,多么讽刺!

    有人说《失孤》的缺点之一是没有讲述完整的故事,那么笔者要反问:经典影片《罗生门》讲述了什么完整故事呢?《失孤》的故事逻辑自足且对塑造人物来说恰到好处,有些情节看似旁逸斜出,却从另外的角度回应着主题。比如那位丢了孩子的母亲,她常常穿着同一件衣服徘徊在街头,最后从高高的大桥上跳入河中自杀。有观众感到这个人物的出现莫名其妙,笔者则不以为然。影片中曾帅成功地找到了父母,雷泽宽永远在寻子的路上,然而不是每个被拐儿童和失去孩子的父母都如他们这样幸运或坚强。那位母亲永远穿着一样的衣服,那或许就是孩子走失那天她穿的衣服,她一心寻找孩子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外貌,苦等无果而深感绝望。这个人物的死去构成了完整的失去孩子的父母的众生相,一个生命的逝去把对拐卖儿童行径的控诉推向高潮。

    其实,《失孤》带来的更多思考是在深层的伦理层面。曾帅的养父母对他很好,养父家的姐姐也对他很好,虽无血缘关系,但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培养出割舍不下的情感。当养父得知曾帅要去寻亲,养父提出:如果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他希望曾帅能够娶养父家的姐姐,这样养父与曾帅仍是一家人。养父一家当年买来曾帅固然有错,但十余年相处的付出与感情却是真的,曾帅的离去是否也会对养父一家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影片对曾帅是不是娶了养父家的姐姐没有交代,法理可以用理性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伦理上的困境恐怕是很难解决的。办户口、办身份证等法律程序可以帮助被拐儿童重回社会,但是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要如何安抚?与分隔十余年、几乎没有共同记忆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曾帅是不是真的会幸福呢?

    拐卖儿童的行径除了触犯法律,更给人的心灵带来深深的伤害。影片结尾雷泽宽骑着摩托走着的那条路,很长很长,人类通向伦理之善的旅程不也正如此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