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欣 文/图
2006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流动文化车项目,为基层剧团等文化机构配备流动文化车,面向农村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这是提高公共文化单位馆外服务能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复杂多样,程度参差不齐,限制了流动文化车在某些偏远困难地区的推广使用。3月24日,2010年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在河北石家庄通过验收,该项目或将与流动文化车一起,共同将文艺演出“打包”送到百姓家门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历经4代研发,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联合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完成的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就像一个可以连接在卡车后的集装箱,通过几个简易的步骤,可以展开成为一个约60平方米的正方形舞台平面。“我们在之前3代方舱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将长度调整为4米,重量控制在3吨以内,一台常规货运卡车就可以装载;展开、合拢不需要采用液压、电动等外部能源,4人可完成全部手动操作;方舱展开、合拢的操作时间均不大于30分钟,能够最大限度应用于基础文化服务。”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李利说。
项目负责人、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舞台部主任沙狄告诉记者,除不受环境限制外,方舱通过借鉴集装箱化运输方式和军事上系列化、标准化功能方舱的开发与运用模式,研制出有统一的标准尺寸和成熟的装卸结构,满足不同功能类型的公共文化方舱系统。
“目前已经装备配发的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都是由汽车底盘改装而成的,与车辆本身是一体的,将受到车辆的强制报废,对专用车辆、改造车辆的控制等限制,增加运营成本。方舱有统一的标准尺寸和成熟的装卸结构,可由常规货运车辆进行运载,装卸便利、维护成本低,且不受改装车辆的种种限制;同时,各种功能可全部以方舱的形式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研制出一系列符合不同地区特点和使用需求的舞台类、图书类、文物类、放映类、设备类等各种文化方舱,几个方舱也可相互拼接,最大限度地开发方舱的功能,与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形成有效的补充。”沙狄告诉记者。
中国煤矿文工团一级舞美设计马昕从研发之初一直关注该项目的进展,他告诉记者:“我们团在各种艰苦条件下都演出过,在矿山等地的演出非常受限,该项目成果将是面向基层的演出设备的发展方向。”
“我们下一步希望能够小规模地投入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继续完善。预计经过几代研发和改进,能够真正实现应用推广。”沙狄说。同时,有专家建议,可以根据不同应用条件研发出分类的、系列的方舱产品;应充分考虑各种地面情况和雨雪等特殊天气;考虑演出中舞台钢板是否会发生共振,影响演出效果;考虑操作人员及舞台演员的安全问题等,或将成为下一步要改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