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熙
国家京剧院建院60周年“致春天”优秀剧目展演,以压轴戏《三打祝家庄》画上圆满句号。这部由国家京剧院前身延安平剧研究院于1945年2月首演的剧目,穿越70年时空,至今仍生机勃勃,显示剧目生命力的常青态。剧院复排该剧表明,优秀传统剧目的保留,不是为把它供奉在书斋殿堂里,而要融入当代生活,继往开来,使传统剧目获得新生命。向传统剧目宝库开掘,让京剧艺术优秀经典剧目呈现在舞台上,既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不同国家积淀保留剧目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规律。
喜看老树绽新花,可以看到国家京剧院是怀着真诚和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原作的。《三打祝家庄》是依据《水浒传》第46至50回“三打祝家庄”故事编写的剧目。当年毛泽东看戏后给剧院写信说:“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该剧选材、构思都立足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大众欣赏趣味,通过强烈的戏剧矛盾和曲折情节,树立诸多群众熟悉的水浒人物群像,揭示了正义之战必胜的主题,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理想追求和审美理念,使剧作的生命活力、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及时代性相融合。
优秀传统剧目是宝贵精神财富,优秀剧目的不断传承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国家京剧院对传统剧目最真诚的传承就是对传统的发展和超越。新排《三打祝家庄》立足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首先对剧本进行重新调整梳理。该剧原作创作之初,全剧三幕42场,分两次演出,每次约4小时。1950年之后剧作精炼成三幕26场一次演完。我们看到,国家京剧院此次复排本经过“立主脑,减头绪”,对文本和人物进行重新梳理调整,围绕“三打”和“解开盘陀路之谜”贯穿,波澜起伏,层次迭进,引人入胜。该剧复排导演很好地和演员一起塑造人物形象,“重机趣”,以情、理、技渗透人物和剧作内涵,在剧情铺陈时注重重点场次的氛围营造,让观众在悬念未解的心态下,兴趣盎然地欣赏。如乐和拉拢老五智除祝小三的几场戏,孙立假意会友投奔祝家庄以做内应,乐和、顾大嫂等扮马夫、老妈子和侍从,顾大嫂与李妈相识探得机密等,都让观众兴味盎然,体味到“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李渔语)。而全剧齐全的生、旦、净、丑行当皆有用武之地,精彩的武打设计等都很好地展现了京剧本体艺术美的魅力。
《三打祝家庄》复排集中了国家京剧院两个团的演员实力精心打造,展示剧院青年演员坚强阵容。扮演石秀的王好强、扮演宋江的李博、扮演晁盖的胡滨以及扮演乐和的徐孟珂等,都具有良好的天赋、悟性和艺术潜质,展现出对自己创作个性所具有的审美自觉意识。石秀扮演者王好强唱做俱佳,在“探庄”时透过几段高亢的昆腔演唱、帅气的亮相、轻盈的身段和技巧程式,很好地展示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心态,颇有上世纪50年代剧院排练该剧时张云溪塑造的“拼”“秀”兼顾、面目崭新的石秀形象的风范。徐孟珂饰演乐和,从官员到马夫的身份转变,在不同场合与祝小三、老五以及钟离老人等接触时,险情不断,却处处闪现智慧,应付自如。陈国森扮演的祝小三是贯穿全剧的丑角形象,这个忠于祝家而对乐和百般猜疑试探并最终被老五告发拷打致死的人物,被陈国森演绎得活灵活现,他娴熟地发挥丑角艺术变形、夸张的表演技巧,插科打诨,在形象创造中达到形神高度融合的境界。徐腾饰演的钟离老人,戏虽不多,却通过唱功及甩髯等技巧,很好地表达出庄民不堪忍受恶霸压榨的心声,还有点该剧初演时扮演这个人物的阿甲大师的影子。几位旦角演员戏份不多,但却个个光彩照人,如唐禾香的顾大嫂、黄桦的扈三娘、张译心的李妈等,出色的表演都为该剧增光添彩。
喜看《三打祝家庄》为一代新秀所接续,从延安平剧研究院到国家京剧院,在历史沿革中形成的思想作风等具有相对稳定的品格,以及“出人出戏”的制度,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优良传统不断传承,至今仍具有强大精神力量。国家京剧院60年光辉历程也启示我们: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应时应势地变化发展,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进步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