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南国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乡间田野的文化传播者
江门新会会馆擦亮在京展示窗口
图片新闻
汕头“十大感人故事”传递正能量
第十一届外来青工知识竞赛深圳启动
珠海金湾首套历史文化丛书面世
盛世侧影耀鹏城




 中国文化报 >  2015-04-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新会会馆擦亮在京展示窗口

日前,江门市市长邓伟根探访了位于北京的“新会会馆”。邓伟根提出:“不但要保护好江门本地的文化资源,对散布在国内外的带有江门符号的各类文化资源也要保护好。”要下大力气擦亮江门在京城的这一文化展示窗口。

    保护复建列入政府工作清单

    新会会馆,又名新会邑馆、梁启超旧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粉房琉璃街115号。其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由新会县乡绅陈焯之(外海人)捐建,主要用作同乡会馆和科举试馆。

    相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北京的广东会馆有45所,其中又以清代最盛。当时,新会读书人崇尚儒学,精进于科甲功名,京城每三年一度的开科取士、赴京赶考的举人不胜枚举。然而,新会距京城2300多公里,考生经过3个月旅途劳顿后,还要为找住所犯难。新会县属广州府,京城有广州会馆,但人多房少常无法安置。建造新会会馆成为新会“公车”(举人)的愿望。只是苦于建馆的经费没有着落,这一愿望虽倡议已久,始终未得以实现。直到清咸丰二年(1852年),新会富绅陈焯之出资捐建,才让进京经商和赶考的新会同乡人有了落脚点。会馆于第二年春建成,称“新会邑馆”。(光绪十一年,在宣武区永光寺西街还建有新会会馆新馆,现已毁。)

    据江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刘利元介绍,做好北京新会会馆的保护复建工作,目前已被江门市政府列入2015年政府工作清单中。

    见证侨乡与京城文化的融合

    新会会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记录着梁启超个人人生的轨迹。梁启超是江门人,更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据悉,梁启超先后在新会会馆中居住长达8年,其求学、结婚等人生重要事件在其中发生,《饮冰室合集》的前两章,基本也是在此写成。因此,北京新会会馆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梁启超故居,但与梁启超有着重要的关系。陈垣、张荫棠、谭瑞霖、陈振先、伍光建等地方名人也曾在新会会馆周边留下足迹。会馆承载着百年历史、传承着会馆的文化精髓,是分享中国侨都乡情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推动新会会馆的保护复建工作,是对中国侨都文化进行复兴的工程。

    五邑大学副校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张国雄认为,新会会馆既是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清代新会商人在京开展商务活动以及进京赶考学子在北京活动的重要见证场所。它承载着新会文化与内地文化尤其是首都文化的交流。“虽然会馆在北京,但它对我们了解和保存本地文化、研究本地文化的辐射和对外的联络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颖 仪  伟 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