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刘艺:喜爱“秋水”的神韵
书坛传真
游寿(1906—1994)
论碑帖之争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艺:喜爱“秋水”的神韵

    异史公句 刘艺

因明

    “秋水为神——刘艺书法脉络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刘艺先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30多年来的140多件作品。章草作品古朴,草书作品雄强,行书作品端庄,正书作品雅致。30年间,反复锤炼,各体书作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刘艺,1931年1月25日出生,原籍台湾台中。他生长在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其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系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与徐悲鸿、林风眠同时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先驱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刘艺代表刘锦堂先生家属将其遗作油画、水彩画40余幅无偿捐献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我父亲是一位画家,我从小接触字画很多,我7岁开始拿毛笔,9岁开始临帖,有了一点童子功,所以以后就走上了书法这条道路,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父亲1937年因病去世,那年我6岁。父亲弥留之际对我母亲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了’。这句话有他的感慨,与鲁迅先生说的‘空头艺术’有相似之处。而我自幼喜爱书画,由于父亲的遗言,我未向绘画的方向发展,但没有放弃写字。我读小学时,孟宪章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写字老师。他以颜、柳楷书为范本,为我打下了基础。在家中,悬挂的名人墨迹对我也起到了熏陶的作用。如俞剑华、柳亚子、易培基的墨迹,我常常对此拜观学习。”刘艺被吸引进书法的热潮,一方面与自幼爱好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领袖人物的积极影响。

    1948年刘艺在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任教。1958年之后,在中侨委《侨务报》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任主编和副主编等职。198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书展后,各种约稿越来越多,但当时他并未想成为专业的书法家。“第一届全国书展后,中国书法家协会随即成立。因为刚刚成立亟需专职干部,有人就推荐了我。为了适应中国书协学术性、艺术性群众团体的特点,就必须熟悉业务。我原来是做编辑工作的,因此我看了很多的书和文章,不断临帖、写字,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上了。我当时就给自己规定,每个节假日一定要写一篇文章。当时很多的展览和活动,很少有人动笔写文章进行理论分析,我就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这跟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形成了职业习惯。我觉得学术性、艺术性的群众团体,没有一定的文章,怎么谈得上学术性、艺术性?”在业务工作之外,刘艺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30年来发表了书法论文、译文百余篇,并结集出版了《书苑徘徊》、《翰墨人生》等著作。另有10多种书法专著相继出版,对中国书法艺术继承、普及与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001年获中国书协“特别贡献奖”,2004年获中国书协“评审工作特别贡献奖”,2013年1月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刘艺精于今草、章草,同时擅长行、楷、隶、篆诸体,书风高古大气、厚朴洒脱,自成风格。在刘艺看来,人做不好,字也写不好。“中国古人评价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人格,书品和人品兼顾兼得,这样才算是理想的境界,如果人品不好,书写得再好也不能够被人认可。”他认为,正书是基础,行书是必修;小草是文采,大草是性情;章草是回归,是升华。

    谈到这次展览,刘艺说:“我这次展览不是一个主题,不是一时的,而是30年作品积累行程的脉络,从纵向来说是继承传统并写出自己的个性;横向来说是五种书体加上各种形式,包括传统的中堂、对联等。横向是形式,纵向是精神,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脉络。”展名取自苏东坡的诗句“秋水为神不染尘”。秋水一尘不染,清澈见底,令人神往。他爱“秋水”之神韵,并注入日常创作中,力求作品清新流畅,朴实无华。

    刘艺是中国书协、中国书法30年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书坛现象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近年来,书法艺术十分活跃,全国各大展览接踵而至,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在展览或比赛轰动效应过后,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书法创作水平和走势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他认为,中国书法几千年的传统积淀,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财富,其他艺术门类并非都具有这一得天独厚的基础。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无疑是有志于书法艺术者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书法创新是书法家的共同课题,以不同的思路进行探索,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追求。当代不少作品停留在追求夸张变形等外在表现,未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笔墨技巧。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或是因过度参照抽象绘画及其他现代艺术而裹足不前。当然主张创新的书法家不应否定传统,尊重传统喜爱古典的书法家,也不必轻视或排斥“现代书法”一类的创新。只有在艺术上兼容并包、互相尊重,才有利于书法的繁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