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竹
2014年,国产电影《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分别以11.67亿元和10.46亿元的票房位列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二、三名。截至目前,全国电影总票房累计超过亿元的影片已有59部。不过,这59部影片中,并未有反映中国改革进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等主旋律电影的“身影”。在影视产业化进程中,类型化、明星制作等商业策略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时,主旋律电影却受到观众和市场的冷落。如此情形下,主旋律电影如何突围?主旋律电影用怎样的方式表达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观众:说教太多,不爱看
“我们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心情,首选的是家庭婚姻、青春励志、科幻等类型的影片,为紧张的工作解压。”“如果电影说教情节太多,不仅不会放松,反而是一种负担。”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影院随机采访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关于“进影院看什么类型电影”的真实想法。
当问及他们是否会主动走进影院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等主旋律电影”时,大多数的年轻人持“不会看”的态度。
而年轻人持“不会看”的态度也表现在一些电影节的评选中,记者了解到,某电影节的150部参选影片,入围的50部影片中没有主旋律影片的“身影”,而《分手大师》、《心花路放》、《小时代》等电影却入选了。
为何反映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现实题材思想内涵深刻的电影被观众打上了“说教太多、情节内容沉闷”等标签?
“电影市场放开后,面对商业大片的冲击,我们没有准备好。”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看来,商业大片严重挤压了主旋律影片的生存空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旋律电影被扣上了“不好看”的帽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叙事层面上,由于影片本身创作的动机在于宣传与教化,创作者可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少,因而故事趋于平面化和模式化,这直接导致了人物塑造的脸谱化,令观众望而却步。视听层面上,观众到电影院里看电影,追求的是视听享受,而主旋律电影,极少在视听层面给观众以冲击。二是影片的投资方通常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表现政绩、讴歌典型、献礼等有着明确的要求,有时会干扰正常的艺术创作。
主旋律与走市场并不矛盾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公式化、概念化的拍摄方法正在被电影人所摒弃,并在努力寻求改革与创新。电影的主创人员在树立英雄形象时,加强了人性化、艺术化的表现,从创作源头到拍摄方法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主旋律电影被冷落的局面。据统计,2014年电影累计总票房的排行榜中,《永远的焦裕禄》为299.14万元、《黄克功案件》为158万元、《万箭穿心》为300万元。
当下,主旋律电影怎样才能赢得观众和票房?
“主旋律电影从内容和形式都很优质,为何票房和社会反响度低?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渠道失灵。”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国明在电影《黄克功案件》研讨会上指出,电视、报纸、广播连篇累牍传播主流价值观,但调查中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对此完全茫然。“我们传播的内容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渠道送到我们的目标人群,在信息传达的‘最后一公里’上出现了‘渠道失灵’。”喻国明说。
“人们总是惯性地去对影视作品是要走主旋律还是要走市场加以区分,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谢飞认为,要探索一条主流价值观与市场进一步结合的道路,一部能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作品,本身一定符合主流价值观念,没有市场接受度,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施便是空话。
“在互联网这一社会传播新常态之下,仅仅靠内容和形式优秀是不够的。在内容和形式之外还要加入两个要素,一是关系要素,二是场景要素。”与会专家认为,如果能够构建出“与我有关系”的场景,在主流宣传、主旋律的传播上更多地考虑关系要素、场景要素,就能打通已经失去的“最后一公里”。
要在“藏”字上下功夫
当下主旋律电影怎样表达,才能获得观众和票房的双口碑?如何将主旋律题材处理得思想含量与艺术架构相适宜?
“美国也曾拍摄过如《林肯》、《巴顿将军》等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几乎没有商业噱头的电影,并赢得了观众和票房的认可。”尹鸿认为,在影片剧本构思和拍摄手法上,不妨学习美国电影,将主流价值更加巧妙地“藏”进故事情节中。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建议:一是树立英雄的形象,特别是塑造更多青少年爱看的英雄。二是提高电影的艺术性,需要更加人性化、艺术化的创作表现,要让革命历史题材更接地气,人物有血有肉。三是电影创作要有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和生活发现,只有扎根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够真正寻找到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灵魂的中国故事来传递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形象。
推进建设差异化院线
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
饶曙光建议,要让一些有思想深度、有艺术情怀的观众有自己的院线,让那些对培养国民文化素质有益的电影有一个好的市场出口,实现最大层面的与观众对接。
饶曙光说,必须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去设计差异化院线建设方案,用与商业电影不一样的营销方法开拓潜在市场。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观众的消费需求做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创作和传播策略。
“应该让经典影片进课堂,通过观看电影,带动学生们阅读经典小说。”谢飞建议,根据名著、重要名人或者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应更多地送进课堂,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