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视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沅江芦笋 舌尖美味
衡山皮影戏:光影里的人间百味
钟文瑶家五代为红军守墓
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将公布日本投降文献资料
长沙获第27届中国兰花博览会承办资格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钟文瑶家五代为红军守墓

    钟文瑶与村民们在长征精神碑前合影

    刘小林   曹雄清   叶寒竹

    汝城县泉水镇正水村有个水头坳,坳上有个无名红军墓。该村梁君洞组瑶族村民钟文瑶家祖孙五代守护红军墓80年。

    清明时节,我们探访泉水镇正水村,正逢在广州经商的钟文瑶归家祭祖,他向我们讲述了从他曾祖父那儿流传下来的故事。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国民党设置四道封锁线阻止红军。同年,10月21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兵分三路向西突围,沿汝城方向挺进。国民党政府急令汝城地方政府加紧防务,搞保甲、清户口、封粮食,实行坚壁清野,企图消灭红军。红军纪律严明,打土豪、分财产、召开群众大会。中央红军主力在汝城16个日夜,经过汝城境内热水、泉水、延寿等18个乡,205个村,与国民党军队战斗20余次,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老百姓主动帮助红军烧茶送水,腾房借物,当挑夫,做向导,抬担架,救治伤员。红军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红三军团受伤的几十个红军随着大部队西进,到泉水镇正水村水头坳时,有两人再也走不动。其中一位首长临终前,留下了一个算盘、两颗手雷,交给负伤的战士。

    小战士掩埋了首长,在路旁痛哭。这时,去延寿赶集,返回路过水头坳的农民夫妇钟义贞、李迟娣遇到了受伤掉队的小战士。李迟娣上山采药,为他敷伤口,帮他做饭。小红军的伤病渐渐好转。第二年清明,红军战士要去水头坳给首长扫墓。钟义贞夫妇跟随前往。3人用镰刀砍除周围荒草,深情祭奠。

    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国民党清乡团在梁君洞大肆搜捕红军伤员和为红军疗伤的百姓。红军小战士在钟家就以父子相称,防止敌人发现。红军战士在钟义贞家住了3年。有一天早上,小战士说:“我还有任务,得走了。”走时留下了两颗手雷,一个算盘(3样物件已捐赠给汝城档案馆),还有首长的墓。钟义贞、李迟娣夫妇在与红军相处的日子里,深感红军是好人,应好好照管首长的坟墓。

    钟义贞,就是钟文瑶的曾祖父。1944年钟义贞去世前,托付儿子钟俭德、钟仁贱给红军首长扫墓。两代人走了,给红军扫墓的传统却延续下来。从那时起,每逢清明,钟家人都要去为红军首长扫墓。

    从正水村到方圆十里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水头坳,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钟文瑶回忆:“小时候,妈妈背我上山扫墓,偶尔叔叔、大伯轮流带我们去。”

    蜿蜒的山道上,钟家人每年相互搀扶着往上爬,翻过几座山头,到红军墓前祭奠。今年,钟文瑶把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也带了回来,一起到山上给红军扫墓。他说,等儿子长大后,要告诉他这个故事,让红军精神和先辈传统世代相传。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同时表彰钟家五代接力为红军扫墓的精神,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特地在正水村村口竖立了“农家五代为红军守墓”长征精神碑,让红军长征精神和钟家世代扫墓佳话永久流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