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罗 群
近日,影坛刮起了青春风。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余温尚存,同名电影版便紧随其后,定档“五一”。同时,青春题材电影《万物生长》、《左耳》也将同档期上映。
如果把青春片界定为以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作品,那么从2011年的《失恋33天》开始,青春片便在近年的电影市场上一鸣惊人;后来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这些影片关注校园生活,从内容题材上属于更加典型的青春片。“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那些来自电影中的故事、人物、风景、音乐,总会不期然触动心灵。
青春题材电影大多有着高颜值的演员阵容、青青校园的悲欢离合、初入职场的心智转变和略带惆怅的怀旧风情,许多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片的票房都轻松破亿元。然而,青春片在票房飘红的同时,口碑却褒贬参半,甚至受到不少质疑和诟病,使得青春片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时代符号唤起当年记忆
动画片《灌篮高手》、曾经风靡一时的旱冰场、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匆匆那年》中的种种时代符号纵然切入得稍显生硬,但还是成功地让人联想起“80后”的中学时代。
用当年的流行元素点缀影片的时代感,这一招在众多青春片中都可见到。如果说这些元素在《匆匆那年》中还是偏向小情调和软着陆,电影《同桌的你》则似乎更青睐大事件: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美国9·11事件、抗击非典等应有尽有。
不少论者指出,当下国产青春片去历史化、去时空化特点明显,故事内核与时代、社会,与具体的地点、场域联系并不密切,以致其营造的怀旧情绪中缺少沉甸甸的况味而显得轻飘。但无论如何,这些过去时代流行元素在影片中的复现至少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到亲切,也成为突出影片年代感的利器——那些曾经流行的东西是酝酿怀旧气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电影里的青春太重口
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物什会让观众感到亲切,这并不是坏事。青春片引发观众吐槽的是电影中的青春太过另类、刺激。
青青校园在不少观众的印象中应该是单纯而美好的,那些藏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情愫,诸如打篮球的他吸引着心仪的她之类,颇为动人。可是近年来的青春片,其表现尺度要大得多,不仅初吻、三角恋、出轨等一应俱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3部影响较大的影片竟不约而同地出现打胎情节,《匆匆那年》中勇敢的女主角竟用打胎不打麻药这样“伤敌先伤己”的方式对负心男友进行打击报复。许多观众表示如此青春简直“不忍直视”,大家纷纷疑惑:难道青春时代美好的懵懂和冲动一定要用这么残酷和具有冲击力的方式表现吗?
无独有偶,即将上映的《万物生长》,其制片人更早早放话:“并非所有青春片都是小清新,《万物生长》是一部‘虎狼大片’。”难怪有网友感叹:“电影里的青春太重口!”
低投入、高回报引片方青睐
不论对青春片的艺术水平如何评价,它们的大量涌现以及在票房上的成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与青春片相关的艺术产品,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失的青春》、《匆匆那年》等电影主题曲也非常受欢迎。近日,即将上映的电影《左耳》的主题曲现身网络,短时间内就在微博上收获颇高的转载量,看来青春片的热度丝毫未减。
“青春片的情调紧扣着怀旧这一人类普遍情感。当然,青春片的走红跟观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有关。目前,中国主流观影人群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会对讲述自己青春岁月的故事很感兴趣。如果拍一部表现‘50后’青春时代故事的作品,票房估计不会好。”知名影评人周黎明说。
专家称,青春片大多是中小成本影片,然而票房回报率却很高,从已有例子来看,市场风险相当低。成本低又好卖的产品,自然会有一个个厂家竞相生产。
另类青春显露社会症候
二三十岁的观众已不是小孩子,他们的消费趋于理性,青春片的宣传力度又不及商业大片那么大,其传播很大程度上靠口碑。因此不难推断:青春片除了另类、刺激的躁动青春,也一定有着一些切中心灵的东西存在。
“纵然近来国产青春片‘校园+职场’的叙事模式稍显单调、苍白和同质化,但它们的确准确地表达了年轻人对社会、人生的真实看法,这一点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流露出当今社会的某种症候。”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慧瑜说。
《小时代》系列电影屡获金扫帚奖,被认为是艺术上很不成功的作品,但是其中显示出的青年一代对社会的理解——这是一个个人与社会脱节的时代,个人甚至像灰尘一般,充满无助和无力感——却很真切。张慧瑜认为,前些年上映的电影《老男孩》在一众青春片中很有代表性,人一踏出校园,还没来得及成长为男人,就已经老了,“老男孩”代表了一类外表成熟但是内心稚嫩、脆弱的典型形象;再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匆匆那年》,都是人一毕业几乎立刻就变得世故,立刻就开始怀旧,影片的这种处理值得玩味。“早年的青春题材电影中会有叛逆的个人反抗社会等情节,纵然失败甚至牺牲,主人公的理想是明确而坚定的。我们看韩剧、日剧中,也常常出现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的爱情或友谊。而在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中,主人公的选择和作为被物质社会挤压,变得很现实,这种年轻一代对社会的感知和反应不能说不真实,社会环境没有给年轻人提供足够强的主体感、安全感和畅想、实现青春理想的空间,这或许是青春片最让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感同身受之处,也是青春片引发的最令人深思的问题。”张慧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