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非
近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假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很久以来,在全国众多的风景旅游区中,功德箱的身影并不鲜见,游人也早就习以为常,看到箱中有百元大钞时无非是感叹:这庙里的香火真旺啊。但殊不知,部分功德箱是旅游景区设置,甚至是由公司承包安放,最后功德箱中的钱竟然无关僧众。
功德箱原本的作用是为了接济僧众,因为他们一无产业,二无劳作,终日拜佛念经而难以饱腹,于是就需要信众给予供养。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功德箱中的钱用于寺庙的建设、僧人的用度。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自我心灵慰藉,众多乐善好施的人无从知晓功德箱的钱去了哪里。正是民众的这种想法,一些景区、企业才看准了这条生财之道,产生了所谓的“功德箱经济”。追根究底是部分经营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部分功德箱已经沦落为旅游景区攫取利润的工具,“功德箱经济”就是一种畸形的商业化样本。
在被媒体曝光的陕西法门寺景区的《战略策划纲要》中明文写着:“项目开发必须优化投资结构,降低商业性投资在建设资金中的比例,应尽量借助佛教界向社会和广大信众募集无回报的捐赠资金。”这恐怕和很多地方政府多年来把社会资本注入宗教场所开放旅游业有莫大关系,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的界限愈发模糊,这也是非法功德箱泛滥的原因之一。
早在2005年起施行的《宗教事务条例》中就明确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当前,有大量名为“寺”“庙”“宫”“观”的场所并不是宗教活动场所,根本没有资格设置功德箱。之所以违规设立功德箱的行为屡禁不绝,恐怕还是和违法成本低有关系,执法人员前脚取缔,偃旗息鼓几天后又重张开业。
这次《通知》明确,将会严惩私设功德箱敛财的问题,作为执法者可以严格执法,常年监督,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但是作为景区游客的消费者依然存有疑虑,我们究竟怎样判断哪些功德箱是非法的?全国宗教活动场所中是否可以采用正规统一颜色、形制、规格的功德箱,必要的条件下还可以设置二维码验证,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每个游客都可以承担监督的作用,手机一扫真假立现。有了这样的一些细节处理后,这些假功德箱或许将不再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