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 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一味赚钱”不可取
所有的读都应算“阅读”
论题画诗
赵长茂:摈弃长、空、假,提倡短、实、新
毕飞宇:作家就是要向人性的更深处探寻
宋彩霞:当代诗词的几点弊病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味赚钱”不可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札记

    丁亚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念,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包括思想界和文化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热烈的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何通过电影创作抒写中国梦,成为电影界普遍关注、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影响特别深远。讲话颇富现实感,结合现在文艺发展现状和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讲话作为当代文艺史上的里程碑,作为重要的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对电影的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直面现实,反思中国电影现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总书记的讲话势必产生重要、深刻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电影市场快速发展,捕捉和反映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想,解读中国榜样的力量,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成为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目标,电影发展新的舆论环境正在形成。201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相比2013年217.69亿的票房总收入,今年内地票房的增长幅度高达35.89%,这也是2011年以来票房涨幅最高的一年。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呈现比较多样的创新势头,严肃电影创作也取得了一些好成绩,但是产业与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上,恰恰也存在着总书记说的“有数量缺质量”的偏差,存在着“快餐式消费”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缺失与问题。一味低俗,一味表现欲望、表现轻贱,一味重市场发展,这其中就没有一个管理和把关、引导甚至批评和反思的问题吗?现在看,答案是肯定的。正确的市场观与电影发展相偕而行,当前的确存在着一个电影选择上的闸门如何拧紧的问题,存在着电影发展上的指导思想模糊的问题。

    回望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几个时期都创造了辉煌。如上世纪40年代战后时期就是电影史上的丰富时期,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但当时国内影业竞争相当激烈。那种重视商业手段、迎合市民口味的趋势,一度蔓延到整个电影业,尤其在大多数小公司那里情况更为严重。如同中国电影史上一再出现的具有投机色彩的“一片公司”一样,当时先后成立的小公司,绝大多数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商人气味格外浓重。据统计,这类小公司在这一时期的国统区计有20多家,所拍影片40部左右。它们或与官办电影垄断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从那里得到资金、胶片、原料、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方便;或以商人的眼光,在常规命题之外寻求生路;或追求适合大众口味的艺术,作为自己电影制片的方向和道路。总之,它们品流复杂,是鲁迅说过的那种“从商得食者”。但是,40年代下半期之于中国影坛,仍然可说是惊鸿一瞥的辉煌时期。《新闺怨》、《希望在人间》、《天堂春梦》、《艳阳天》、《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优秀作品,征服了众多观众,透露出强烈时代气息,充满活力的美,迄今我们重看这些影片仍能感受到那黑白光影视像流动而带来的震动与摇撼。

    重温电影史上的丰富和黄金时代及其显示出的光耀与神采,有其现实的意义。文艺作品,需要充分认识到弘扬真善美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社会,是商品经济主导的消费时代,产业链上回收成本、力争赢利最大化,往往成为像电影电视这样的行业中某些人最核心的目标,艺术和文化的责任意识,也就相应地被削弱。也就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艺术创作导向上认识和选择上的误区,所以在不少电影创作、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迷思和错误的路向。像姜文的《一步之遥》,由于市场之手的作用,比较他自己以前创作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这样有思想力度的作品和创作走向实际上是中断了。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对红色经典进行了3D改编,虽然很好看,甚至很娱乐,但它的思想力度、人物境界的深入挖掘其实也是非常不够的。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商业类型片综艺片爆发,制作和艺术水准下降,很浮躁,浅薄、低俗的东西很多,市场本位形成了一个定势,文化的主体性被经济效益代替了,人文原创性被跟风抄袭和千篇一律代替了,令人不禁忧心忡忡。

    唯票房,唯收视率,这样的导向怎么不会给电影艺术创作带来误区?在许多电影创作、制作人员那里,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时甚至完全成了图腾,它诱惑着低能儿,阻挡以至扼杀了多种艺术经验和风格的出现。电影市场的发展,不能缺少有人文性内涵、质量过硬的作品。电影虽然与市场与娱乐结缘有其深刻的根因,但还是不能一味追求票房、追求利润。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这样的东西,牺牲掉更多关键的东西。2014年国庆档有《黄金时代》、《亲爱的》这样的香港电影人的极具人文理念和情怀的电影的“北上”,和我们普遍缺乏人文性的唯经济马首是瞻的商业电影,是一种对比和“矛盾趋向”。我们的一些内地影片创作,主要依赖情节、桥段和虐恋取得观众关注,情节剧在市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娱乐至死,商业至上。一些影片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其所透支的是电影和市场的生命力。电影走极端的市场化路线、“一味赚钱”路线不可取。面对这一现实,必须强化影视的人文意识、创新意识,务求做到正确求变。

    针对当前电影业及不少电影作品自身质量存在的问题,重中之重的关键,是需要拆除市场的图腾,解放思想,走精品创作路线,让我们的影视剧创作更有积淀、更有积累,真正显现出它的审美性创新性的视野。在创作认识、追求和价值上,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是大国电影。需要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啻是一副对症之良药。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