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山
周末北京,几个同学驱车紫竹院公园休闲。沿导游图所指,漫步园内,见碑刻:此园建于一九五三年,占地七百余亩,水面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幽簧百品、翠竹累万、因竹成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园中亭廊轩馆,错落有致,竹花巧布其间。可谓:春风暖筱百花舒,夏霭轻舟翠盖浮,秋雨润芦枫叶艳,冬云瑞雪映松竹。有华北第一竹园之美誉。
翠竹玉立,草青满园,稀有树木随处可见,蝉声鸟语四处可闻。金银木、白皮松、西府海棠、元宝枫、雪松一堂荟萃,令游人驻足赏目,叹为观止。
园中小桥流水,柳丝低垂,石道古朴典雅,造型精巧别致。每支竹大小不一,节高不等,大者甘蔗,小者芦苇,色泽葱绿、体态刚直,风吹过,舞动声娓娓动听。看,点点粼光落竹上,似片片梅花川流,似珍珠颗颗闪烁。置林间,吸吮竹的馨香,沐浴竹的生息……
正兴致浓情,亭廊处飘来阵阵歌声,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雅动听,实是催人奋进。原以为某专业团体在那儿排练。走近,才知是一群男女在引吭高歌。年长者,手持谱夹,端庄有加、字正腔圆、像模像样;年少者,侧耳聆听,入神入注、点击节拍、自我陶醉。真可谓气氛热烈,格调高雅,特专业、特文化。
据组织者介绍,这里每逢周三、周六,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处处歌声悠悠、琴声悠悠,愿者张口就来,去者不失雅兴。这里每日有专家学者面授歌唱技艺,且不取分文。他们其中的“主角”大多是北京各大专业艺术团体已退休的艺术家。他们自娱自乐、自己掏钱,将曲子抄在一大沓白布或牛皮纸上,挂至亭柱间、走廊旁,一曲唱毕,紧接一曲。
演唱中,指挥者要求很严,每首歌都力求准确、流畅,整体协调,遇多声部合唱,男女各立两边,以指挥为中心,逐段逐句、分唱轮唱,不准确处,速“回车”复唱,唱罢间隙,现场点评,那认真、那虔诚、那投入、那执著……令人折服。
合唱毕。奋勇者,走上亭台,独唱一曲,或舞蹈一番;怯懦者,捧腹大笑,混个眼馋,且自满自足。据说,这种场面在北京不足为奇,然而,对初来乍到者,实感新鲜。被感染,我情不自禁加盟其中,“随波逐流”个痛痛快快。
片刻,一种豪迈豁然升起,仿佛置身革命者行列,爱国爱家,渴望民族复兴强盛。
《走向复兴》、《四渡赤水》、《青藏高原》、《保卫黄河》、《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些经典之作对我而言,只能照“谱”宣科、按部就班,然而对这些歌者,却能一步到位、诵吟如流。我寻思,话说北京人与外地人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同志无忧无虑、自娱自乐,乐享天年之生活状态,这里可真算得上是一道最养眼的风景。
寻思间,忽见一对老人手持大红彩扇,脚踩秧歌莲步,翻江倒海,一番舞动。一童年手握“火腿”,加入其中,稚嫩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参与者围地打坐,凭栏眺望,入情入画,接耳称道。
歌声、笑声、琴声、叫好声,跌宕起伏,余音绕梁。顷刻间,惹得林间小鸟枝头窥视,嬉戏追逐。俨然一艺术沙龙之沙龙,园内景中之景。可谓,竹韵轻歌,画意诗情。我举起相机,咔,咔,咔,把这一景观永驻记忆。
忽然间,我想起《民族魂》一文。
是的,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已经流逝的旋律,不能因为它们“老”了,就去淡忘。我们这个民族不是有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吗?在我们这个拥有着博大精深历史文化、文明底蕴的大家庭中,通俗音乐应得到爱护,但严肃音乐更应得到尊崇和传承。因为它是这个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符号,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民族之魂,更是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精神食粮。无论今人,乃至下一代,都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