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鱼
近日,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映,其文学原著一时间洛阳纸贵,在许多大小书店里,该作品早早卖脱了销。无疑,以电视剧的形式改编经典作品,再反哺于原著,带动对文学文本的再认识,本身是件好事。但一部“沉睡”了十几年的经典名著因电视元素“乍热”,难免令人思索,这股“经典阅读风”,能持续多久?
按理说,读书是件私密的事。若要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真东西,大抵要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钻劲儿、“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儿。但在流行“浅阅读”的当下,读书渐趋应景化与功利化,因为著书人红了、领导点赞了、名家热推了,许多人便“一拥而上”,由是,昨日追莫言,今日捧路遥……外因驱动一度超越了埋藏于心底的 “想读书”的念头。
反观此种“跟风”之举,又不单纯存在于阅读中,还出现在文化的诸多领域。就拿当下荧屏热播的抗战剧来说,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此类题材作品早已“瞄准时机、抢滩登陆”,但不少剧目偏离史实、情节怪诞,艺术性与观赏性差强人意。年内,一些地方此类题材的舞台剧创作也纷纷上马,从某些立项的作品来看,不少又在重走“三突出”的创作老路。一些急于向市场或政治讨彩头的“跟风”之作,忽略了“扎根生活、服务群众”是艺术本源,把创作带入了求速度、逐名利的误区。
由是观之,不管哪个领域的“跟风”现象,皆因从众心理作祟或现实利益驱动,而忽视了个体或群众的本源诉求,流弊深远。
盘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人们对于“美”的辨别错位。以创作为例,“美”在于参差多态、千人千面。然而,长久以来,创作习惯于主题先行,以符号化、模式化的思维图解人物,某些作品一旦成功,又引来其他创作者争相模仿,从而忽略了于生活点滴中的独特“发现”及对异质 “美”的探究,由是,艺术作品同质化在所难免。
其实,如何辨别“美”,归根结底取决于视野与胸怀。个人也好、群体也罢,若缺乏对于自我的清醒认识,没有踏实的积淀、宁静的内心,不知道高原之外尚有高山、经典之外亦有经典,就难免落入随波逐流的窠臼,被别人的观点、世俗的逻辑、市场的圈套牵了鼻子。说到底,是因为自身不够强大。在笔者看来,要破解这一现象,抵制诱惑、充实自我,远比舆论引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