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松
1944年1月24日(大年除夕),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115师3营8连鏖战6小时,在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代价下,打退日伪军对朱村的围扑,经此一役,“钢八连”的名头就此叫响。“虽然过了70多年,但钢八连的奋战事迹不能被遗忘。”66岁的临沭县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王经臣有一个梦想,要让更多人记住并传承这种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
饱含深情讲解
钢八连的故事,王经臣不记得自己向多少人讲解过,“习总书记来之前,还大约有个数。后来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多人,根本来不及记录人次。”即便如此,每次向别人讲起那段抗战事迹,王经臣都略感紧张。
站到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内的村歌《沭河的歌声》展板前,王经臣感慨万千,“当时,我给总书记介绍,这是俺村的村歌,讲的是老四团保护村民的英勇事迹,俺们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唱,(王)济钦(朱村党支部书记)还当着总书记的面唱了这首歌。”
“听说要给总书记讲解,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不知是兴奋还是紧张,前一夜都没睡几个钟头。”回忆起当初给总书记讲解时的心情,王经臣忍不住摸摸胸口,“怕太激动了讲不好。”别人不知道的是,王经臣最初接到给总书记讲解的任务时,曾担心自己地方口音太重,怕习总书记听不明白,而提议请专业的讲解员。
“就你讲得最好,你就是‘老村史’,地方口音原汁原味。”很多人这样鼓励他。王经臣是听着钢八连的故事长大的,“老人们告诉我朱村是老八连救下的,老八连对我们有恩。”
“面对的不论是习总书记还是邻村大爷大妈,我都紧张。”王经臣随即补充一句,他是怕不能把钢八连的事迹讲清楚,“虽然没有手稿,但每次接到讲解任务,我都要在心里把要讲的东西过一遍。”
苦点累点心里甜
走进朱村的党委大院,村民俗馆、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档案室依次排开,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历史的课堂。踏进纪念馆门前,王经臣总是习惯性地整理一下衣服,“(衣服)虽然不新,但一定要保持整洁,这是对革命先烈应有的尊敬。”
“经臣现在也是个名人了,不少客人都点名要见他。”王济钦开起了玩笑,“你就不能弄身像样的行头?”王经臣笑了笑,嘟囔道:“什么名人,我就是个讲解员。”
接待过无数领导,王经臣对前来参观的乡亲们依旧热情如初,“来到这儿的人,都是奔着钢八连和朱村的名头来的,想要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烈奋斗经历的人都值得尊敬。”
今年春节,王经臣异常地忙碌,从全国各地回家过年的人一股脑地涌入朱村党委大院,“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跟七八拨客人讲解。”有时,外地游客在饭点过来,王经臣不想让他们等太久,随便扒拉几口饭就去领他们参观,“咱当初建这个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叫更多的人来接受教育,现在来的人越来越多,虽然累点,但俺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让历史永久记忆
“这是我们全村的骄傲,也是我们朱村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王经臣语气一顿,“随着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相继去世,了解朱村红色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
为将朱村宝贵的红色历史传承下去,在王经臣、王济钦等人的发动下,2012年,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60余万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资料馆4个部分组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从教育基地建立至今,王经臣一直担任义务讲解员。
“在战斗中英勇负伤的四团八连连长鄢思甲,他曾经三次驻防朱村,跟朱村有着深厚的感情。1983年,鄢思甲去世前嘱咐家人将骨灰撒在村东的沭河里。”每有空闲,66岁的王经臣总要一趟趟地去拜访本村和邻村的老人,“我想要搜集更广泛的材料,把那些事情全记下来,充实纪念馆的资料。不能让那段历史被遗忘了,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