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笋
文化行业有多火热?一组数据可以解惑。
88%的公司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所增长,85%的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亿元。这是截至4月14日晚间,A股文化类上市公司交出的答卷,和资本市场的整体情况相比,这两组数字都是领先的。
能有这样的收益,和近年来行业利好政策不断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及资本的推动之下,文化产业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细分领域中,影视公司是当之无愧的赢家,基本上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2014年斩获了上亿元的净利润。
不过,即使行业大方向集体呈现出向好的迹象,也有一些细分行业难以享受到春天的温暖,从这些年报字里行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传统出版面临挑战,逐渐剥离此类资产或转型数字出版,是文化类上市公司们不约而同想到的对策。
影视盛宴难掩高存货隐患
按证监会分类信息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31家文化类上市企业,包括16家新闻与出版业公司、12家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公司和3家艺术类公司。若按净利润金额排序,中南传媒是目前业界当之无愧的利润王,但若说到业绩的增幅,仍要以影视类公司为尊。
数据显示,影视类上市公司中,已披露年报或业绩快报的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增幅最高的是华谊兄弟、华数传媒、华策影视,三家公司皆有51%的同比净利润增幅,但是,在净利润金额上,三家公司的差距却十分明显。
华谊兄弟净利润约为9亿元,而华数传媒、华策影视则分别为3.8亿元和3.9亿元。
华谊兄弟的2014年年报中对业绩的描述从三个层面进行,公司把旗下业务整合成三大联动板块:影视娱乐、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华谊兄弟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三大业务板块稳健发展,影视娱乐板块创造的IP(知识版权)价值不断提升,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板块发展迅速、经营模式持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娱乐板块通过强强联合,在娱乐元素与用户之间进行了有效链接,业务发展态势良好。毛利率明细栏显示,影视娱乐产品的毛利率为44.36%,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毛利率100%,互联网娱乐毛利率83.55%。
虽然影视作品的毛利率并不是所有业务中最为丰厚的,但是,近年来呈现“疯狂”态势的电影票房,是这些影视公司净利润飙升的催化剂。华谊兄弟解释,电影院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9.55%,截至年报期末,投入运营的影院共15家,运营发展良好;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呈稳定发展态势,此外,华谊兄弟在2014年的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板块业务拓展迅猛,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63.66%,而且,互联网娱乐板块业务发展良好,实现对广州银汉科技有限公司并表,网络游戏收入大幅增加。
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令许多文化产业“外行”企业也纷纷扎入其中,欲分得一杯羹。但是,疯狂的票房和业绩带动下的影视公司资本狂欢,却也有着“去库存”的隐忧。
影视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解释得很清楚,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系影视制作企业的行业特征,对影视制作企业而言,其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不需要购置形成固定资产的生产设备、土地、厂房等,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剧本创作服务、演职人员劳务及相关支出、摄制耗材、道具、服装等的采购,以及专用设施、设备和场景的经营租赁等。影视制作企业的连续生产就是资金和存货的不断转换,如果是正常的扩大生产,则伴随着资金和存货的轮换增加。因此,公司只要在持续摄制影视作品,存货必然成为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方面,政策利好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一时间资本纷纷投向影视产业,从而增加了作品存量;另一方面,受“一剧两星”等政策的影响,未来影视作品需要开辟更多的输出渠道才能消化库存。而从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存货”一栏的数据显示中可知,相较年报期初,年报期末的存货增长明显,虽然和这些公司的营业收入相比,这些库存不过尔耳,但综合整个行业的状况可知,“库存”存量盘活,将成为这些公司业绩未来的保障或地雷。
传统出版面临更多挑战
和影视企业在资本狂欢下迎来盛宴的境况不同的是,拥有传统出版业务的上市公司面临的挑战则要更多。
中南传媒的年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0.39亿元,净利润14.7亿元。这一业绩水准放在整个行业依旧是值得骄傲的,但是,未来业绩对于传统出版收入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也昭示了传统出版这一业态目前所处的尴尬境界。
中南传媒称,潇湘晨报经营公司通过业态转型及结构调整,收入结构中报媒广告的比重由原来的70%左右下降到50%左右,对报媒收入依赖度进一步降低,新兴产业逐步发挥支撑作用。
无独有偶,拥有多家纸媒广告代理业务的华闻传媒也在年报中表达了类似的苦恼:近几年来,受新媒体冲击,传统纸媒业务持续下滑,2014年前11个月,国内传统媒体广告累计从零增长转为下降0.9%;浙报传媒也称,2014年对传统报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CTR媒介智讯监测,2014年全国报业广告降幅高达18.3%,且下半年降幅大于上半年。
改变策略积极防御是业界共识。浙报传媒称,传媒主业虽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得益于公司较为均衡的媒体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率先实施的传媒主业创新转型,以及“3+1”大传媒布局,公司继续取得了良好的增长业绩,其中来自互联网的营收已占近40%,利润超过50%,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公司上市初期确立的“3+1”大传媒布局已进入全面实施或收成阶段,传媒主业融合创新全面深化,数字娱乐产业链加速成型,智慧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投资成效可逐步释放,公司发展正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而其他的新闻、出版类上市公司,则是在自己自有业务上纷纷谋求加法式的改变:数字出版、移动阅读等变革方法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