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评论
  标题导航
201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名录
2014年上海市101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专家点评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典型范例类创新项目意义重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海2014年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中的24项典型范例类项目,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在全市已经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项目。这24个创新项目各具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体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服务模式创新是这24个项目的共同特征。如上海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平台,是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和特色服务项目,吸引了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其首创的“菜单式服务”有效对接市民的文化需求,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是上海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首倡者。该中心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肯定。经过多年努力,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模式。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诵读大赛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闵行区探索的广场舞百姓自我管理新模式、新媒体阅读推广平台“魔法童书会”、上海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实施的华文社区公益书坊、文化资源市区联手“1+17”工程等,都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次是服务手段创新。“文化嘉定云”利用互联网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的新成果。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制定并发布《上海市剧场管理标准》、《上海市剧场服务标准》,让相关剧场的管理与服务有了地方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再次是服务对象创新。上海市残联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共同发起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为残障人士看电影提供了服务。上海市总工会、市文广局开展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放映,为平时难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民工群体送去电影服务。而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开展的“文化陆家嘴”项目,则为众多知识型青年人群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带动周边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和促进青年群体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消费。

    最后是服务空间创新。申通地铁集团创立“上海地铁音乐角”“地铁图书超市”“地铁美术展”,填补了地铁这一人流密集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空白。而“月星环球港”在48万平方米的总经营面积中,专门辟出1万平方米用于营造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购物的同时享受艺术,成为“文商结合”的公共文化创新样板。

    上海选拔、推举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的活动刚刚起步,我们已经感受到社会各界蓬勃的创新活力。我们期待涌现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项目,从而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传统体制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均、质量偏低、效率低下等弊端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要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需要有大批合格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没有合格的社会组织、社会主体,社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从201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的社会组织类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上海的众多社会组织、企业以各种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他们的热情和努力为城市传播着艺术和爱心,传递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例如,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创新项目“艺术进社区‘一加一’勇敢的梦”,通过良好的创意策划,聚合社会资源,让许多因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的人士走进艺术。他们持续举办免费主题画展,参展艺术家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绘画课;他们推荐优秀经典艺术演出,演出机构提供低价公益票;他们动员有爱心、有能力的家庭,在为自己买票的同时,多买一张票送给困难家庭观看。闵行区吴泾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的“太阳花童声合唱团”,是以4岁至15岁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组成的公益艺术团体。合唱团扎根社区、投身公益,为一群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实现音乐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该项目至今已累计为1000余名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及他们的家长提供超过10万个小时的服务。“盲人无障碍电影”由蒋鸿源先生发起创建。蒋鸿源曾是一名电影工作者,因视网膜脱落,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跌至0.02。2009年初,蒋鸿源制作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非诚勿扰》诞生,接下来《走出西柏坡》、《让子弹飞》等一系列无障碍电影陆续诞生。这使盲人也可以走进影院,像普通观众一样,看完一部电影。截至目前,他已制作了80多部无障碍电影,编写了约200万字的解说词。

    企业如今正在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主体。“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亮相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是上海2014年的“现象级”文化活动。特展主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上海特殊关爱基金会、“东方童画”共同发起“让爱继续·莫奈展特殊关爱”系列公益活动,以一种温馨的方式为莫奈展划上圆满句号。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网上公共文化社区。从闸北区大宁社区起步的“太太学堂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公益活动,服务社区的妈妈和3岁至12岁的儿童,为妈妈和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周末文化活动,也为很多全职妈妈提供了社交和接触社会的机会。目前“太太学堂”的活动已经辐射到上海的多个社区。

    我们热切期待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这必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的发展动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的服务空间,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蒯大申(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均等化的新探索与特色资源的有效对接

    在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中,各区县入选的项目有两个非常明显而突出的特点。

    一是文化产品、资源和活动向基层倾斜,关注外来务工群体、关注乡村、关注青少年,在公共文化建设均衡化方面做出可贵的努力,充分体现了文化民生,坚持了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作“保基本、促均衡”的工作原则,同时加快了公共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比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虹口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在区文化局、各街道、区图书馆悉心呵护栽培下,“菜场书屋”陆续布局到虹口22家标准化菜场中,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菜场书屋”在外来人口的聚集地播撒文化的种子,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和延伸;松江区“万千百”文化配送工程,10年来坚持将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配送到农村、社区、工地、军营等,并形成固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被评为上海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项目;浦东新区百场文艺巡演特设“浦东文艺巴士沿江沿海百村行”项目,将新区各村作为实现配送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地区,满足偏远地区百姓的文化需求。

    二是上海各区县入选创新项目大都结合所在区域的特色资源,形成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黄浦区的“上海草坪音乐会”就有效利用了文化广场的室外草坪和区域内的上海交响乐团的优质资源;静安区的“市民剧场”就发挥了区内品牌文化“戏剧谷”的影响力;奉贤区的“唱响贤城四季歌” 经过多年调研实践探索、资源整合、重新规划而最终形成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奉贤区综合性公共文化特色服务项目,将“贤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将身边感人事迹用文艺作品的形式传播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城乡居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已经成为保障城乡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缩小城乡文化保障差距的重要抓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节日”、展示奉贤城市魅力的“名片”、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课堂”和宣传教育百姓的“舞台”;嘉定区的“活化孔庙 传承文化”系列活动,依托的是孔庙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围绕孔庙、儒学、孔子文化做文章,着力打造精品特色活动,充分发挥了嘉定孔庙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阵地的作用;杨浦区以区域内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歌展示馆为依托,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爱国主义精神,打造了“国歌故事进课堂”项目,由讲解员进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国歌故事宣讲,并与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这就启示我们,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就是在上海这样文化建设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仍然存在着区域、城乡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问题,甚至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弱势群体以及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死角,保基本、促均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关心、更多地去关怀。同时,区域富有特色的资源如何创造性地纳入服务内容,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区域文化资源具有非常强大的地方性,以此打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能够为老百姓欣赏、喜爱,更加接地气。正是因为这些资源就在百姓身边,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所以参与性就非常强,从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