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相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去了解并主动接触这门传统艺术。尤其随着何云伟、高晓攀这些新生代相声演员的出现,因其作品内容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具有青春气息,已成为大学生热捧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满足仅仅是听相声、看相声,而是极具热情地在校园成立社团,创作和表演相声。
在辽宁沈阳就有一些高校大学生经常在学校和社会上演出,他们自发成立了全省高校相声联盟,为省内的大学相声社团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加入给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专业辅导+勤奋自学
2012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2011级学生李昂、常云瞰共同创办了“笑缘汇”曲艺社。起初社团只有不到10人,为尽快壮大社团力量,李、常二人经常代表曲艺社参加校内各类文艺晚会的演出,以此为相声社造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成员迅速发展至60余人。为使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找到该校的姜茂尉老师为同学进行辅导,姜茂尉是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的学生。通过跟姜茂尉的学习,学生的相声表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李昂和常云瞰还在学校成功地举办了相声专场演出。2013年7月,辽宁电视台影视剧频道与该校相声社团还合作推出了“慢半拍”栏目,开创了当地电视媒体与大学生社团合作的先河。
相比“笑缘汇”曲艺社,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普乐”相声社在提升社员表演水平方面更多的是靠自力更生,但他们的学习热情毫不逊色。曲兆晟是“普乐”相声社的牵头人,身为天津人的他从小就对相声艺术特别着迷。为解决社团教学问题,曲兆晟在网上找出传统相声的文本,打印出来发给同学,并对照视频讲解每位相声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方法。他还利用假期到天津相声名家家里拜访学习,回到学校后再把学会的“段子”教给其他同学。曲兆晟说:“虽然目前我们的相声社还比较弱小,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只要天气好,大家晚饭后都会主动到学院图书馆门口的小广场上集体‘练活’。”
学校重视+协会扶持
新民师范学院相声俱乐部是沈阳大学的一个相声社团。俱乐部由学院2009级学生王洋和几位喜爱相声的同学共同成立。目前该俱乐部已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有骨干成员30多名。
学院为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不仅在教室紧张的情况下特地给俱乐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排练厅,还组织俱乐部成员每月在新民市辽滨街道的10个社区进行巡演。为检验自己的表演水平,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5月到8月,他们都会利用周末到新民市湖滨公园“撂地”演出。经过这样的演出锻炼,该俱乐部负责人王洋毕业时和当地的一家文化公司签约,顺利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近几年,除了学校对相声社团的发展十分重视外,一些社团还得到了省、市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沈阳市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分别在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和文化传媒学院建立了“大学生曲艺创作辅导基地”。同时,沈阳大学校方也聘请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为相声社的学生进行有关相声创作及表演的专业指导;省、市曲艺家协会都曾委派沈阳曲艺团的穆凯等专业演员到社团为学生进行表演辅导。2014年6月,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正式聘任穆凯为学院客座教授,这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得到了学习曲艺艺术的机会。
校园风景+传承基地
近几年,随着大学生相声社团的不断涌现,精彩的相声演出成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学生相声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相声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基地。
姜茂尉表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上有优势,创作和表演的作品可以将传统内容与流行趋势有机结合,反映时代特点。同时,大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练习和表演,这也是完成好相声作品的前提。”
笔者在同这几个相声社团负责人接触中了解到,社团学生通过对相声创作和表演的学习,对自身素养、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也有帮助。许多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有一部分人还因此走上这条艺术道路,这对相声的传承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此外,相声社表演的大部分相声都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作品,这种紧贴学生生活、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也让一些学生成了忠实的相声迷。社团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使相声这门艺术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发展,既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也在培养相声观众群和从业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