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洁
在互联网金融的两大势力“P2P”和“众筹”上,千和集团均已布局。其旗下“千和汇”“千和投”均是将领域限定在文化消费上的众筹和P2P平台。文化结合互联网金融手段进行投融资具体前景如何?千和投又将以什么角度切入文化金融?
文化P2P深受市场环境影响
千和投上线之时,打出了“文化P2P”的旗号,在业内颇为引人瞩目。毕竟,文化项目受回报不确定和利润空间所限,恐怕并不为众多P2P平台所重视。
千和汇兼千和投CEO牛晓说,原先他们P2P平台的定位确实想专门服务于他们看好的艺术消费品、红木工艺、当代玉瓷等文化领域,毕竟这些领域他们集团业务和他个人经历此前有积累。但近两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消费力的影响,以整个艺术收藏品行业为例,整体市场活跃度下降,行情走下坡。“很多艺术品持有者均是在‘出货’的状态,原来价值1000万元的抵押物,可能现在800万元都处置不掉。”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当代玉瓷器、高端红木家具等。
千和汇为他们以“定制”方式推出的文化众筹平台,主要方向是高端艺术消费品、高文化附加值消费品的定制众筹。但他们此前也放弃了想推出河南工艺瓷器、景德镇当代工艺瓷器的产品设计,原因就是受到艺术品消费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这种调整也是应该的。毕竟如当代艺术品、高端红木家具等,前些年价格炒得有些虚高,供需关系一旦变化,价格必然迅速下跌。”
牛晓直言,他们之前推出了几个高端文化消费品的“在线定制众筹”,但基本都是要动用到线下的资源和人力,才能众筹成功。受到大行情影响,高端文化消费品的互联网投融资都较难操作。线下实物买卖尚且供需失衡,在线上通过浏览就希望带来消费和投资,不太切实际。
因此他们也在考虑调整自身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格局,以更接近大众标准的文化消费品为主打方向。
看好未来定制服务方向
一些业内人士谈及当下的P2P行业时指出,现在不乏一些P2P平台是在用曾经的“互联网概念股”的思路在“奔跑”,这种“奔跑”的主要节奏就是靠刷成交量、刷流量进而追逐融资,然后把体量做大推动上市。
千和汇和千和投又将走什么样的路呢?
“可能受个人经历影响,我的思路会相对保守些。想实实在在地跟实体经济结合,用互联网金融手段为其服务。”牛晓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背后就是各种经济类型的繁荣,如果经济得不到促进,那么互联网金融也就没有了舞台。
“我们调整了文化产品框架,今后将推出附带文化欣赏价值的日常消费工艺品,比如和洛可可已经签了合作协议,推出一些带有工艺设计的日用品。”牛晓说,他仍然非常看好未来定制众筹的模式,只是服务对象要稍做调整。
今年5月,他将南下与海南、贵州等地政府机构洽谈,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消费品、特色手工艺品寻找在线众筹销售的模式。“此前,这些文化特产找代理、进商超,六七成利润都付给了中间环节。”
特色旅游的定制众筹也是他们正在力促的一条路子。虽然目前各大旅行社也已经有了“定制线路”的特色服务,但牛晓认为,他们会在特色旅游资源的寻找、开发和体验方式上做得更细致。同时,互联网技术从来不是要和传统企业抢饭吃,他们会更多和传统旅游巨头合作,希望通过互联网渠道能给传统企业的营销带来增量。“而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就是还可以提供投融资支持,并且会有一些金融服务创新体现在产品里面。”
牛晓表示,他们正在和百度共同设计这个互联网金融定制产品。“我认为,定制化服务一定是未来商业模式的趋势。”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清理掉库存、挤掉泡沫、解决浪费、避免盲目投资,这也是当下正进入调整期、“新常态”的经济商业形态的未来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