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地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融资案例
  标题导航
特色园区
汽车露营地:旅游地产新风口




 中国文化报 >  2015-04-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园区

    棕红釉梅兰竹菊天球瓶

    “幸福珍藏”系列白孔雀瓷瓶

    编者按:为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从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这些园区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基地显得特色十足。本期特选两家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看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园区发展方面的特色和经验。

    刻花瓷:探索产业化之路

    □□   本报记者 孔德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东南部,这里除了有淳朴的民风、厚重的文风,还有卓越的刻花瓷技艺。2006年,刻花瓷技艺成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窑陶艺公司”)于同年成立,专注于当地刻花瓷技艺的传承和产业的发展。

    刻花瓷以竹刀代笔,在坯体未干之前刻划,一气呵成,线条流畅、形象清新简约。整个过程纯手工制作,作品具有朴实无华、亲近自然的特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装饰过程的技巧美、装饰形象的简洁美以及与造型相依的整体美,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周淑兰评价刻花瓷是“纯粹地道的陶瓷装饰语言”。

    2008年,古窑陶艺公司启动建设“中国刻花瓷文化园”,该公司董事长冯海明介绍,刻花瓷文化园已建成了刻花瓷生产线、研发中心、刻花瓷艺术陈列馆、公共艺术空间等场所,2012年,古窑陶艺公司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个称号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了,政府也更加重视了,通过和全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交流,我们的经营模式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冯海明说,“古窑陶艺公司原来只是个生产性的保护基地,建立文化园区后,我们引入了文化创意项目,正在搭建一个示范平台。”不管是技术还是资金、文化创意元素,都在园区不断丰富。

    已建设完成的刻花瓷文化园一期,总投资8000多万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年产刻花瓷艺术品及工艺礼品3万件,产值收入2000余万元,另外高档刻花瓷酒瓶产值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餐饮及其他服务收入可达1000万元,企业利税可达2000万元。园区自2012年建成投产以来运行良好,并已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基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格局。

    园区的发展基础是非遗保护项目刻花瓷,说到刻花瓷,冯海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县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立国营瓷厂对刻花瓷技艺进行恢复,后来瓷厂倒闭,我们就自己研究。从一个小作坊开始,研究资料、寻访手艺人。当地的刻花瓷技艺大多是作坊式、家族式传承,我们请美术学院的老师来讲课,培养了100多名手工艺人,在具体岗位上边学边练。”从前刻花瓷只是一个民间陶瓷装饰技法,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的陶瓷品种,现在中国陶瓷年鉴中都收入了它的词条词目,“我认为产业化是保护传统技艺的有效途径之一。”冯海明说。

    目前古窑陶艺公司的产品架构已经完善,主打产品是刻花瓷工艺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等,顶尖的产品要打造成收藏品,其次是礼品、陈设瓷,最贵的产品在五六万元左右。冯海明表示,整个园区对当地产业带动比较明显,以前全县只有一家陶瓷厂,现在陶瓷企业成立了好几家,全县从业人员2000多人。

    眼下古窑陶艺公司正在计划启动刻花瓷文化园的二期建设——阳泉市文化产业孵化基地。该孵化基地紧邻已建成的刻花瓷文化园一期,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米,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刻花瓷文化主题公园及文化产品展销商场、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非遗展演中心、刻花瓷艺术馆、在线数字影厅等。

    “我们准备引进当地100多个小微文化企业进行孵化,这些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我们的平台进行发展和推广,另外我们也会整合高等院校的资源,包括当地艺人和技艺传承人,一同打造这个平台。”冯海明说。

    据了解,该项目现已列入山西省“十三五”重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部、财政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项目。随着中国刻花瓷文化园两期项目的全部建成,将形成一个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绿化景观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文化建筑群落。

    法蓝瓷:活化陶瓷技艺

    □□   本报记者 孔德

    在文化部颁布的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蓝瓷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台湾企业。2001年,台湾商人陈立恒创立了陶瓷品牌法蓝瓷,3年后,他在瓷都景德镇建立了法蓝瓷公司。

    “雨过天青云开处,诸般颜色做将来”,古往今来瓷器不知唤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浅吟低唱。从三国的“南青北白”,唐代的三彩,到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明代的青花,清代的粉彩,直至近代战事的频繁使得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日渐衰微,近百年来国际陶瓷产业仅由欧美品牌独领风骚。法蓝瓷公司立志要重振昔日中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

    看重景德镇的悠久的制瓷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4年,法蓝瓷公司在景德镇选址建设园区。2005年投产运营。2008年9月,法蓝瓷景德镇园区被文化部选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为了让“法蓝瓷”成为国际性的产品,陈立恒和他的设计团队不断讨论如何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瓷器中。在法蓝瓷公司,瓷器不再是呆板单调的瓶瓶罐罐,也不再是博物馆里阳春白雪的古玩,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精致的摆件、一套华丽的餐具,是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无限情趣的时尚艺术品。

    他们研究出“倒角脱模工法”专利,突破传统造型限制,呈现大自然的万千丰姿。每件作品采用独家配比的瓷土,经过纯手工绘制及上百道工序制作完成,并秉持环保理念,改良传统配方,降低陶瓷烧制温度,在1000多度的高温中煅烧,力求节能减碳。

    该公司总经理许美惠介绍,公司一直希望将时尚与创意融入传统手工艺,他们以软模取代传统石膏硬模,并以3D计算机立体雕塑,让瓷器突破了传统器型的局限,展现出丰沛的生命力。在色彩表现上,采用高难度的釉下彩技法,缤纷的色彩跳跃出历朝历代的框架,并研发手工喷绘彩绘技法,精准呈现细微的层色与线条。

    在质感表现上,技术团队克服陶瓷无法做出晕染的特性,用东方水墨绘法巧妙地融合西方风格,结合立体雕模工艺,衬托出细致层次感。除此之外,法蓝瓷不断自我挑战陶瓷工艺的应用,开创空间设计瓷艺新思维,将陶瓷与木材、银器等复合媒材巧妙融合,转化为空间、瓷艺与人三者的互动。

    在设计上,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所组成,有着共同的环保理念与万物皆取之于自然、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共识。以西方艺术理念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将艺术带入生活。

    “目前我们在全球56个国家,拥有共6000多个销售点。公司的产品包括陶瓷品、陶瓷饰品及类水晶材质的‘法蓝晶雕’,另也正在开发家具系列。”许美惠说,法蓝瓷景德镇园区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更让法蓝瓷自许应以瓷器新纪元为使命。她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根植于当地文化,并受到当地人的支持,方可将文化散播于全球,打响国际知名度。因此,法蓝瓷不仅将传统技艺活化且进化,还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这些非遗技艺加入时尚、创新的元素。”

    秉承这种理念,法蓝瓷公司尝试与磁州窑合作,再现磁州窑文化。磁州窑为中国北方的民窑体系,所谓南有官窑景德镇,北有民窑磁州窑,其瓷器烧制的历史千年不衰,磁州窑烧制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法蓝瓷还期待与龙泉窑等拥有千年历史的其他古窑合作,将更多非遗技艺活化传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