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从来不缺观众,非常拥挤,所以从来不做宣传。过去说哪个媒体要来采访,写两个字:婉拒。后来我们被媒体集中在2011年报道了一年,什么‘十重门’,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就在反思:究竟是一帮什么人在管理着故宫博物院,他们在用什么样的精神,他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更开放一些,应该让每个公民对故宫博物院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等等。于是我们两个月左右举行一次媒体发布会,跟他们平等地坐在一起,说说这两个月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有些什么成果,有些什么教训,下个月我们准备做什么,有什么愿景,有什么诉求,来和大家交流。两年做下来,效果很好。我感觉媒体第一次发自肺腑地跟我们说了一些心里话,他们说媒体找信息很难,像故宫博物院从来不给我们爆料,但我们是有发稿任务的,就自己去找,找了也不一定准确。所以,如果大家都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真把媒体作为机构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我们的日子也好过。”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我们的日子也好过”
【在单院长治下,故宫这两年的变化显而易见,不再“高冷范”,越来越亲民。从新近开发的数千件“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上,就可见一斑。】
■“我现在觉得中国的油画家比他们强得多。当然,从油画的艺术高度来说,确实是西方好。但那只是指印象派以后,在这之前的,我认为欧洲的画家大多是工匠,在作坊里做事情,他们画画就是拿订单,让学徒打个稿,然后补一补,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这个跟自己的艺术表现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有谁能像中国画那样表现抒情的感觉?中国的文人山水花鸟,是谁订的?没有订单吧。都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区别太大了。西方绘画有很多的技法,那些是工匠的东西,像一套程式,这不是艺术。”
——油画家冷军说“现在我们的写实油画比西方好得多”
【就写实的技术而言也许是,但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仅依赖技术,中国俨然处于一个独立于世界的“绘画时代”。】
■“画家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办画展和出画集或宣传自己的什么艺术主张,更不是走穴卖画,而是批评。美术界当前最需要的是批评。批评是动力,在片面赞扬和歌颂声中,艺术不会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批评声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批评就没有比较,没有进步,也失去了方向。十九世纪法国的左拉在他的美术论文集里就写道,美术批评就像是‘剖析一个生命,剖析一个人体,并最终使他复生后更强有力。’现在公开的批评实在是太少了,对某些画家或某些艺术流派的主张或对某些美术作品的批评都变成了私下里的不满和议论,在公开的场合还是迎合赞扬的东西太多。如果哪一天美术批评不断地出现在书刊和报章上,在台面上不断地出现有关艺术问题的争执和辩论,那才是美术界春天的到来。”
——艺术评论家齐建秋撰文谈“美术界当前最需要的是批评”
【很多人相信,好的艺术是可以夸出来的,包括自夸。】
续随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