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新媒体环境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剧评
北京曲协送曲艺进校园
古诗词合唱音乐会高校唱响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收新徒
中艺财富“1+4”艺术品投资平台启动
成都市成华区:探索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




 中国文化报 >  2015-04-2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市成华区:探索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

    成华区2015年社区群众新春音乐会

    社区居民在青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排练器乐

    百家班川剧团在龙潭街道同乐社区开展“戏曲进社区”文化惠民演出

    张亚蓉

    2015年初,中办、国办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意见》、《标准》),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绘制了一张扎实的文化民生“施工图”。作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率先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举措,与《意见》和《标准》多有契合,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结出累累硕果。

    成华区是四川省成都市5个主城区之一,东山客家起源于此,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上世纪50年代,该区域是成都市最早、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再次成就了此地的繁华,形成了成华区古朴与时尚并重的文化风尚。时至今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中,成华文化更加欣欣向荣。

    推陈出新  创新机制利群众

    《意见》指出,制定统筹建设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

    早在2008年,成华区14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已全部建成,并在随后几年的提档升级完善中,因辖区人文内涵、群众所需而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加快促进该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高效化,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等相关工作上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意见》明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在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上,成华区推陈出新,创新机制,率先采取管理服务外包机制,购买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青龙街道和新鸿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就是外包服务管理的典型。成华区文广新局分管公共文化的田福盈副局长介绍,在积极培育文化社会组织的实践中,成华区通过多次深入调研和成本效益核算,经过3年的考察、研究、筹划,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模式,建立了“购买机制、决策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四位一体的工作方法,切实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目前,开展服务外包试点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面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由成华区文广新局、街道办事处、文化行业专家、群众代表、承接机构共同组成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理事会,共同参与决策和监督。

    文化服务承接机构根据群众需求走出去,吸引群众主动走进来,让老百姓感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氛围。文化成为百姓的重要生活内涵,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成为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归宿地。此外,文化志愿者服务也已在成华区开展多年,成为一大特色。

    由专业的社会机构管理和文化志愿者服务带来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攒足了人气。而这些改变,也正是来源于成华区文化工作者多年来扎根基层的积极探索。

    按需定制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意见》要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每到年末,成华区的群众都会接到一份这样的调查问卷:“您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您对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哪些建议?”……结合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成华区文广新局会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第二年的文化活动安排。

    2014年,成华区共开展 “戏曲进社区”“高雅艺术进广场”“文化直通车进校园”“公益电影进院落”“慰问演出进工地”“文艺培训进中心”文化惠民“六进”行动5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以上。成华区文广新局局长张忠兴说:“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要引导群众的文化认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华区的惠民演出不仅有歌舞综艺表演,还能让普通百姓进音乐厅听交响音乐会,进剧场看川剧、话剧、杂技剧,这些室内舞台演出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文化惠民的品质不断提升。群众通过“点菜”,参与度更高了,文化工作的互动性更强了,文化的力量发挥得更好了。

    2014年,随着“成华区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和“成华区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平台”两大信息化平台的相继推出,群众表达文化诉求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第一时间掌握文化活动动态信息也成为现实。在活动中心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终端上,只要手指一点,就可以轻松查阅查看成华区“文化月历”,全月的文化活动一目了然。“群众点菜、政府买单、专业团队烹制配送”这一文化服务定制新方式,让政府定制的文化服务,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与群众文化需求贴得更近,与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结合得更好。

    回归群众  实现文化品牌活动常态化

    《意见》强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成华区有着大工业文明的印记,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能歌善舞。街道的新春惠民晚会原本打算向演艺公司购买舞台演出,计划一提出就被群众否定了:“我们自己能唱能跳能演,为什么要请外面的人来演?我们要自己办晚会!”群众文化积极性很高,也有这方面的基础,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政府给予他们艺术指导,为他们搭建平台。在成华区文广新局的指导下,由退休工人自编自演的舞蹈《激情岁月》、小品《警察故事》曾多次获得省市大奖。

    现在一说起区里的文化活动,居民都能说上几句:“我们有邻里文化节、成华之声·社区合唱节,我都参加了,热闹得很呢!”文化品牌的搭建成功,正是成华区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社区群众新春音乐会连续开展5年,“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文化四季风”每年都吸引了约40万群众热情参与,成华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已经达到了一呼万应的效果,展演平台已实现了品牌化、常态化。

    “全民阅读”也是一大品牌。在成华区文广新局的推动下,区图书馆在14个街道建设了分馆,实现了全区图书借阅“一卡通”,建立了“通借通还、图书流转、报刊统一配送”三大机制,图书资源全面盘活。区图书馆有藏书26万册,订报刊1000余种,年接待读者25万人次,街道和社区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的覆盖率达到100%,并针对不同人群常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

    经过这样的精心打造,文化工作更突出了“群众主体回归”这一鲜明主题,群众真正成为了文化的主人。

    扶持惠民  传统文化有新篇

    《意见》提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

    在成华区,有一家很有名的民办草根剧团——百家班川剧团,在成华区扎根已13年,非常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受文化市场的影响,他们一直都没有能解决生计问题。在成华区文广新局的扶持下,协调场地、购买演出、聘请专家……成华区尽量为百家班川剧团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百家班川剧团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川剧进校园、进社区,在保证中老年戏迷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戏迷,将川剧艺术保留在历史舞台上,保留在群众心中。

    《意见》要求,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

    在成华区,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比较普遍,成华区龙鑫艺术团、剪纸艺术工作室、百家班川剧团、文化志愿者协会、群众演艺联盟、民间手工技艺协会等从群众中产生的社会文化组织,不仅承担着全区的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及传承等活动的开展,还会进行爱心传递、公益演出、贫困帮扶,在联系政府与沟通民众之间成为纽带和桥梁。成华区以全年近2800万元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为保障,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以奖代补、专业培训等培育扶持手段,提升其自我发展和创新服务能力,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始积极担当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从 “独乐乐”向“众乐乐”的转型升级。

    2014年,成华区又多了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民间彩塑文化艺术之乡。成华区以群众为基础和主要导向的文化工作,正在不断茁壮成长,而其中的宝贵经验,也正在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