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水县出大事了。
下岗工人赵小兵今天早晨九点钟,像往常一样,来到东正街报刊亭买报纸,发现报刊亭不见了。
他大吃一惊,以为找错了地方,急忙环顾四周。是那棵小榕树,是那家理发店,是那群坐在太阳底下喝茶聊天的老头老太们。没错,自己脚下这块土地,就是他天天光顾的“阳光报刊亭”。他太熟悉它,太离不开它了。每天,他都要来买报纸。他喜欢读报纸,报纸是他们这种“闲散人”知晓天下事、水县事的唯一途径。还能随时从报纸夹缝间,看到很多招工广告,为自己找工作提供门路。
他八十岁的老母亲,也特别喜欢听他读报纸。
赵小兵母亲新婚时,丈夫是村里的大队长。小两口恩恩爱爱,生活幸福美满。无奈赵小兵两岁时,泥石流突袭村子,他的共产党员父亲为抢救乡亲,被汹涌的黄泥掩埋。母亲从此守寡,白天做农活,晚上在油灯下,边缝补着衣服,边听儿子读课本给她听。等儿子长大工作后,她唯一的爱好,就是听儿子读报纸。听着那些字从大学生儿子好看的嘴里流出来,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享受极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要说,下岗这些年,赵小兵还能每天坚持买报纸,确实不易。
之前,他在县里一家标件厂上班,厂里阅览室有很多报纸。赵小兵和工友们下班后,喜欢钻进阅览室,读读报纸,聊聊报纸上的事。有一次,他揣了一张报纸回家,母亲看见,就叫读给她听。从此,母亲爱上了“听”报纸。赵小兵就自己出钱,订了份报纸,每次从城里回老家,就带回去读给母亲听。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赵小兵两口子突然双双下岗。工厂阅览室的报纸没有了,一家人也暂时没有了收入来源,赵小兵不得不忍痛割爱,停订了报纸。也不敢回家看母亲,怕母亲要他读报纸他拿不出来,怕母亲承受不了他们两口子下岗的打击。可是,风会把这个坏消息,从他家布满了裂缝的墙里吹进去,告诉他母亲。母亲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呆坐了三天。第四天,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把躲在城里不敢回家的赵小兵喊回家,叫他跟他媳妇端起酒杯来。母亲说:“咱老赵家,从来不给共产党丢脸,从你爹时候起就是这样。你们都给我昂起头来,没有了标件厂的工作,就去自己找活做,我就不相信天会绝人之路,断人活路。”说完,母亲仰起脖子,一口干尽了杯子里的酒。赵小兵跟媳妇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也干尽了杯里的酒。
之后,他们两口子抱着号啕大哭。母亲不去制止他们,静静地看着他们哭。一行老泪,顺着她脸上深深的折子沟流下来。
只是,活路不好找。赵小兵开过小馆子,倒闭了。卖过小土杂,也倒闭了。直到开起皮鞋车拉客,才赚了点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供女儿读大学。接下来的大事,就是计划好不多的钱,每天去报刊亭买报纸,自己读,给母亲读。只要哪一天没买到报纸,他就坐卧不安,仿佛生活中缺了一件重大事情,自己成了天下最不孝的儿子。所以,不管怎么忙,他也要抽时间去买报纸。就是累了渴了只有喝一瓶纯净水的钱了,他也要忍住渴,省下钱来,去买报纸。
近来,却盛传政府要取缔皮鞋车,因为水县要创办文明城市。赵小兵他们开的皮鞋车,像一只只在县城里胡乱飞舞的蜻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赵小兵和媳妇,和赵小兵家一样的其他家庭,又感到深深地恐惧。他们不知道真取缔了皮鞋车,该怎样生活。他们又将成为无头苍蝇,到处乱转,找不到活路在哪里。
好在母亲前年去世了,在他有皮鞋车,有收入的时候辞世,不用再为他今后的活路担心。去世前,母亲望着他保养得很好的红色皮鞋车,露出欣慰的笑。又叮嘱他,以后每年清明上坟时,一定要给她读报纸,切切不可忘记。
去年去上坟,赵小兵给母亲读了一天的报纸,告诉她这一年来国家、水县发生的大事小事。他读读,停停,哭哭。又读读,停停,哭哭。母亲年纪轻轻守寡,用艰难困苦的一生,苦死累活抚养他长大,他却没能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他面前堆得高高的旧报纸,是他一年来买下的报纸。自己读完后,一张都舍不得丢。今天,全部挑来给母亲,读给母亲了。
明天,又是清明节。赵小兵如往常一样,来给母亲买最后一张报纸,却发现报刊亭不翼而飞了。
他急得直跺脚。昨天明明还在的报刊亭,今天一大早怎么就不在了呢?他看看脚下,有建筑物新移动过的痕迹,十几年来一直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的报刊亭,确实一夜之间消失了。
他想起县城里还有其他两个报刊亭,急忙骑上皮鞋车奔驰而去。可是,同样的,那两个报刊亭也一样尸骨无存。
“天啊,我妈的报纸啊!最后一张报纸!没有了!”他在心里呜咽着,一屁股跌坐在报刊亭遗址上,失声痛哭,嘴里大叫着:“妈啊!妈啊!我的妈啊!”
赵小兵不知道,水县为了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昨晚一夜之间出动劳力,拆除了县城内的三个报刊亭。
因为,报刊亭占道经营,严重影响水县创建为国家级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