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湖湘文化·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杨天福与麻山锣鼓
苗岭侗乡文化遗产“活”起来了




 中国文化报 >  2015-04-2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天福与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在街边表演

    杨天福(前排右二)在传授麻山锣鼓

    吴晓华  吴平生

    “咚咚……咚咚咚……”在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村,经常传出这样铿锵有力的鼓声,宁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麻山锣鼓是湖南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类似宗教音乐和民歌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麻山锣鼓是湖南省非遗项目,今年73岁的杨天福是麻山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他7岁开始学拉胡琴,10岁登台演唱,后来把麻山锣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近几十年来麻山锣鼓吹打乐承继与研究的集大成者。4月中旬的一天,杨天福与我们谈起了麻山锣鼓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独特的民间吹打乐

    杨天福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中学有名望的老师,主教音乐与文学。他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11岁时已学会打鼓,并能拉一些民间小调及简单的二胡短曲。

    1957年,杨天福曾专程去长沙拜老艺人谢元成为师。1958年12月,他从宁乡师范艺术班毕业,分配到宁乡县花鼓戏剧团,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一专多能,以二胡、大筒、唢呐为主,兼修打击乐、中西乐器以及作曲等。1987年宁乡县花鼓戏剧团解散,他调至县文化馆担任音乐专干。在这段时间里,他对麻山锣鼓产生了浓厚兴趣。1986年他开始收集民间吹打乐集,其中主要的就是麻山锣鼓。2002年退休后,他专注于对麻山锣鼓从理论到演奏的研究。2008年,杨天福被确定为宁乡麻山锣鼓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告诉我们,据考证,明末清初,宁乡回龙山白云寺一化斋和尚到麻山泉山村凤凰山上凤凰庵化斋。凤凰庵,一脚踩宁乡、湘潭、湘乡三界,信徒集众,香火缭绕。在诵经念佛之余,师徒一起每天在山上敲敲打打吹吹唱唱。几经岁月蹉跎,逐渐形成了一支既有回龙山白云寺原汁原味,又有麻山地方民歌、小调情趣相互渗透的独特的民间吹打乐,并逐渐流传于宁乡、湘乡、湘潭、望城、益阳等临边地区。清代末期,一名当地人组织人员将流传民间的麻山锣鼓曲调搜集整理,留下文字记载。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宁乡麻山,当听到婉转清新、平缓悠扬的民间曲调时,即下轿留宿,有意欣赏民间音乐。麻山人得知皇帝私访,便精选乐手为之演奏。乾隆听了《荷花出水》、《画媚子》、《禾花歌》等曲牌后,龙颜大悦,拍手叫好:“天坛神乐,福址人间。”传说真假未曾考究,麻山锣鼓流演传今却为事实。

    麻山锣鼓的演奏形式基本以五吹六响为基础,再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三四人组成,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喜庆之日,常在路途边走边吹打麻山锣鼓曲牌,故又称为路皮子开台。

    心灵痛楚可为歌

    宁乡麻山锣鼓曲牌格调清新,秀丽大方,节奏变化多样,富有一定韵律,并且每个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或记事,如《接姐》、《放风筝》等,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等。无论从其名称还是音乐内涵,都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切文学艺术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麻山锣鼓是宁乡人民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用艺术形式给以真实反映出来,影响自己思想与生活的艺术。麻山锣鼓不仅节奏平缓,婉转悠扬,清新动听,而且演奏方法奇特。鼓有鼓点,槌击鼓中就是“钟”,声音宏亮,槌落鼓边即为“带”,声音清脆。锣有锣眼,即以一槌“哐”或半槌“(口旁加当)”的音符音节,表达曲牌背景和主题思想,音律鲜明。

    杨天福介绍,麻山锣鼓所用乐器基本为大小唢呐、笛子、竹引子等。其演奏形式自由,既可室内演奏,也适合室外演奏。麻山锣鼓在其演变过程中对地方民乐有着颇大影响。1959年,彭德怀到宁乡视察时,看完宁乡花鼓戏《西厢记》、宁乡麻山锣鼓《接姐》后,赞不绝口。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派专人对麻山锣鼓进行调研。上世纪90年代,湖南电台、长沙市电视台音像公司出版了《麻山锣鼓》磁带。2000年,湖南省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吹打乐》,引用《接姐》、《四季青》、《枫树落叶》等麻山锣鼓曲牌8支。2006年4月,经宁乡县文化馆搜集整理,被湖南省颁布为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杨天福说,心灵痛楚可为歌,麻山锣鼓的每首曲牌,都代表一种民间生活。欣赏时,应剥其外衣,理会其深义。如《调叔》,表面看来庸俗低劣,但从音乐背景上分析,令人陷入沉思。

    加紧保护与传承

    虽然史书和典籍缺乏对于麻山锣鼓的完整记载,但从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等方面推测其史脉,可知其历史渊源。

    据资料记载,麻山锣鼓有曲牌104首,包括吸收的外来乐曲,如《放风筝》、《排衙》等,但多数已失传,存于民间的麻山锣鼓曲牌不足40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DNA,加紧抢救、保护、传承濒临消亡的麻山锣鼓,有利于人们寻找源头、根脉。

    杨天福说,麻山锣鼓的存在,证明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未完全消失。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初和1981年多次来宁乡调研,证明了它的研究和继承价值。宁乡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将麻山锣鼓的保护列入议事日程,将最大限度地保存麻山锣鼓的特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