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婷 文/图
4月16日上午,河北邯郸大剧院排练厅内,“2015‘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创作高级研修班”最后一节课正在进行。听课的学员大多席地而坐,自然连成一个半圆,把授课老师围在其间。他们认真听讲、仔细观看,并积极提问,和老师互动。这些学员是幸运的,因为当晚他们还将与邯郸观众一起,欣赏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这一切都是由中国舞协的工作者们连日精心策划而来。
4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省文联主办的“‘走进邯郸’——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文艺志愿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与“2015‘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创作高级研修班”同时在邯郸举办。
童蒙养正 舞育英才探新路
“促进我国少儿舞蹈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少儿舞蹈创作水平”是此次研修班的初衷。在这个美好愿景的感召下,北京、天津、宁夏、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的近150位学员,包括校内、校外舞蹈培训机构的一线编导、教师,纷纷慕名而来。
为使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学员不虚此行,短短4天内,中国舞协邀请了多位在少儿舞蹈方面卓有成就的编导、理论评论家前来授课。专家们对近年来少儿舞蹈创作的整体态势、创作题材、作品结构、动作语汇与少儿心理等问题,展开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讲解分析,并耐心为学员答疑解惑。
对于全总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导赵亚玲这样的编导,不少学员平时都很是关注,却鲜有机会听其面授机宜。总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忙碌的她,也少有机会正儿八经地在教室里和青年舞蹈教师分享自己的编导心得。在研修班的课堂上,大家彼此珍惜机会,赵亚玲将她创排春晚少儿舞蹈节目的经验倾囊相授,学员们听得尽兴。除此之外,她还对由邯郸市20多位小演员演绎的舞蹈作品进行现场指导和改编。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令大家受益匪浅。
“好作品来源于生活,搞创作必须扎根人民”,这是广州市舞协副主席蔡茵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深深体现在她的舞蹈作品中,其中就有“幼儿园里最流行的舞蹈”——《特殊的升旗礼》。蔡茵告诉学员,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湖南有一个县,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县里的孩子们从没出过大山,甚至连国旗都没见过。直到有一天,一位好心人给学校送来一面国旗。由于学校没有旗杆,孩子们每日把国旗挂在树上,一起站在树下,望着国旗唱国歌。“看完新闻,我泪流不止,心想,一定要把这件事排成舞蹈,让城里的孩子们受受教育,让他们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从认真唱国歌做起。”蔡茵说。学员们用笔和各种电子设备记录下蔡茵的一句句话,更加用心地听她接下来讲如何巧用舞台道具演绎舞蹈。
“这些老师讲得太棒了!我学到了很多,回去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谈到听课感受,来自东北某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记者面前竖起了大拇指。来自广西某文化宫的舞蹈教师告诉记者,在研修班上,他学到了许多创作理念,意识到了他从前忽略的许多问题,“少儿舞蹈教育太重要了,我现在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好。”
舞以达欢 乐随春风下基层
“中国舞协‘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不仅要为基层人民送去高雅的艺术作品,也要为他们送去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国舞协副主席冯双白表示。
当研修班课程结束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文艺志愿团紧接着于4月16日晚为邯郸人民献上了“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整台演出包括13个节目,特邀了部分青年艺术家和优秀演员,用舞蹈、朗诵、小品等多种形式送上慰问。
冯双白登台主持,其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引起现场阵阵欢笑。表现少女在春日游玩的舞蹈《放风筝》首个亮相,女演员们漂亮的舞姿赢得阵阵掌声。随后,《中国好舞蹈》中脱颖而出的蒙古族青年舞蹈家李德戈景一支情深意切的《鸿雁》,换来观众的阵阵叫好。青年舞蹈艺术家曾明与刘芳演绎了情意绵绵的双人舞《因为爱》。曲艺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奉献上了幽默的小品《兄弟拍电影》。青年舞蹈艺术家苟婵婵献上了唯美的《莲心》。
舞蹈家王小燕在满场的尖叫声中登台亮相。她舞姿优美、扮相俊俏,用一支《大姑娘美》再现了央视春晚中那个多情的“小辣椒”,将演出推向高潮。
演出谢幕了,台下的观众久久不愿散去。观众李奶奶说:“一场根本看不够,他们得常来演呀!”“我以后也要当舞蹈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张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看到邯郸观众如此热情,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备受鼓舞,他表示,本次演出是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讲话精神,最大限度让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中去,用正能量的作品来感染基层百姓。“艺术走入基层,在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希望艺术家从群众生活中捕捉灵感,把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转换为繁荣文艺的动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