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坛的问题,追根究底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不够。在中国画的教学上,目前的问题不是缺知识,不是缺技法,也不是缺乏对中国传统绘画程式的研究,缺什么呢?缺的是古人的精神,缺的是境界。这不是多加几个课时的临摹练习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根本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树立信心,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有个宏观、准确的领悟。有些人把程式化看做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和精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运用在教学上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些‘新古人’或‘古人’的克隆。目前,高等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对传统精神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上存在的最大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说“高等美术学院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信心”
【文化要自信,先得有文化自觉。】
■“对于我来说既可以理解,又是可笑的。我的回答因此只能用嬉戏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严肃的两者必居其一之外阐发其矛盾的方面。即使我不在绘画,我也总是在描绘,因为我正好在写作,或者在聚精会神地思考。即使在绘画的时候,在另外一张纸上已经开了头的句子也仍在继续写。写作或飞快地或缓慢地消磨掉时光。在写作与绘画之间出现了一个有机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常常是在一首诗的前面画上一幅画,由这幅画再产生第一句诗,或者顺序颠倒过来。我试图用两种方式来继承寓意画的传统。如果先有画家的创意,写作的过程就会引出画家的变体。两门学科如同雌雄同体互相滋润。我能用炭笔、钢笔、粉笔、铅笔和毛笔作画,而且左右手都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生前回答“您首先是作家还是画家?”
【被誉为“德国良心”的格拉斯日前辞世。天纵多能,特立独行,绘画是他的另一种“语言”。】
■“如果说两年前的搭肯尼亚馆的顺风车参展还仅是偶然个案的话,而两年之后的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人葆拉·波波尼以秦风、史金淞、李占洋、蓝正辉、李纲等几乎均为中国艺术家的参展阵容再次充斥肯尼亚国家馆,则受到广泛指责,并在国际范围内也引起了较大争议。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葆拉·波波尼所说的中国式代展是‘在一个艺术展上探讨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艺术会对肯尼亚有好处,更能创造它的自身特色’,或者如她宣称那样‘艺术不应受地理位置约束’。因为,威尼斯双年展上充斥了中国艺术品的肯尼亚馆,却与肯尼亚人几乎没有一丝关系,甚至处于遥远非洲的肯尼亚人连看到此展的机会也没有,这多少有点反讽。”
——批评家闻松撰文《中国式镀金和文化新殖民主义——商业权谋下的威尼斯参展》
【肯尼亚国家馆由意大利人策展,中国人参展(只有一个肯尼亚人)。这事难道不滑稽?】
续随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