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华
李翔,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湖南城市学院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傩戏学会会员,湖南省梅山文化学术研究委员会秘书,益阳市梅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他说,研究梅山文化,做梅山文化的坚定传承者,是他最大的心愿。因为,他是梅山人。
形态多样的梅山文化,以湘中古梅山为成型与传播核心,影响长江流域十多个省区,苗、瑶、汉等10多个兄弟民族。那里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的生活,形成了带有浓郁巫傩文化色彩的原始土著文化。梅山文化既有荆楚文化血液,又有地域文化特性,是研究历史、文学和民俗等学科领域的“活化石”。
一
李翔生于古梅山的核心区域——安化县滔溪镇长乐社区乐园村,与以茶马古道闻名于世的小淹镇、洞市镇相邻。自记事起,李翔在叔爷爷李华冰(盲人、算命先生、说唱艺人)和堂叔李秋良(儒道佛祝巫傩多教一身的掌坛师)等多位民间艺人的技艺熏陶中长大,对梅山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
初中毕业前,他未走出过离家方圆8公里的区域。1996年,李翔考入安化一中,来到心中的“大城市”梅城镇。1997年,在安化一中,他旁听了 “第一届梅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此放弃了“打工赚钱买拖拉机谋生”的梦想,萌发了走“学术研究”之路的人生目标,进而开始关注和研究身边的梅山文化。2004年至2007年,读研期间,受导师、傩戏研究专家宋运超的教导,李翔开始整理和研究梅山文化。
据李翔考证,安化县滔溪镇是苗族瑶族的祖居地,留有诸多苗瑶的痕迹和风俗。方圆10多公里,90%为李氏,系中峒梅山李大王的后裔,现存中峒李氏傩坛,有非遗数项,如采茶调、傩戏等。有戏剧进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活化石”。“此地人杰地灵,清朝有武举人李桃;民国有民国原省参议员李芑荪;新中国成立后有原中共中央委员王众孚等。该地亦是小淹镇至梅城镇的重要官道必经之地,清至民国时有著名的商号‘李亭书’和‘品欲隆’等。”他说。
二
近10年来,李翔不断地做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和专家,同时潜心撰写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他为当地政府和团体,成功申报多个非遗和多项课题、设计了多个旅游规划方案和文化创意项目。
李翔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对梅山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及保护,并归档存案,之后统筹规划,将梅山文化研究成果作为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内容,提升至决策和实施层面。
李翔称,湖湘文化是梅山蛮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的结果,自宋开梅山后,湖南便人才辈出,如周敦颐、曾国藩、魏源、毛泽东等,都是土生土长在梅山地区的著名人物,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梅山文化精神特征。
三
李翔还将研究视角伸向了与梅山文化相关的黔域文化。他注意到,关于“黔”,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称:“……贵州省曰黔。沿古之黔中以得名。”“黔中”条称,“战国时楚地。故城在今沅陵县(今属湘)西。秦昭襄王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黔中。拔之。即此。始皇时置郡。湖南旧辰州、常德、永顺、澧州诸府州,及贵州旧黎平、思南诸府皆其地。”据此,他认为,黔中又有“楚黔中”与“秦黔中”之别。黔中与梅山相邻交错,其文化互相交融,历史上有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把梅山文化带到了黔域。
李翔在梅山地区跋山涉水,掌握了丰厚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实物,建档梅山傩公、技师等300余人,收集手抄科本1500余册、文物若干,拍摄视频近1000小时、照片近8万张。研究成果有和梅山文化相关的课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著《黔欲巫戏》等。
2013年2月,为完成“梅山饕餮傩狮祭祀研究”的课题研究,李翔组织安化县滔溪镇10个自然村的4000余人,举办大型“游傩狮灯会”表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14年为安化县“茶旅一体”开发,设计“建设全国第一座傩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方案并通过政府认可。
李翔表示,除研究梅山传统音乐、傩戏和宗教外,他还立志做一名梅山文化传承者,努力建立“梅山学院”,将梅山文化精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