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立足本地传统 彰显桂风壮韵
图片新闻
龙江时尚文化展开幕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文献展亮相京城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向青年人征集作品
老茶馆里赏“东柳”
基层文化设施莫让群众“望梅止渴”




 中国文化报 >  2015-05-1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文化设施莫让群众“望梅止渴”

    芭  蕉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职、专业人员缺乏是普遍面临的障碍。很多地方在谈及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多提到“基层文化设施专职管理人员紧缺”。笔者近日走访部分基层单位,印证了这一说法。而基层文化设施专职管理人员的缺位,直接导致了设施“空心化”,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服务效能。

    在某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错的县,当地文化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县的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的硬件水平很过硬,管理服务却一直跟不上,“老百姓想进去看本书、练习一下书法,多会遇到‘铁将军把门’的情况。”

    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在《意见》出台前,中央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也多次强调配备人员的重要性。可为什么“空心化”窘状未得到根本改观?原因之一是待遇难解决。在基层地区,单靠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管理文化设施显然不切实际,聘任专职管理员就牵涉到工资待遇问题。多数文化部门没有专项资金,而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由谁来聘、谁来管,又是个问题。

    日前,文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笔者认为这给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能不能由各地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任基层文化能人管理文化设施?基层政府可以相应配套一个实施方案或办法,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项保障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的人员工资。同时制定考核机制,让群众来打分,干得好,明年续约;干得不好,再挑选其他称职的人员。

    基层文化设施的“空心化”,花了钱却并未收到实际效果,其实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浪费。好比崭新的文化设施与普通群众分隔在河的两岸,没有文化管理员这座桥,投入巨大物力财力的基层文化设施只能让群众“望梅止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