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栋
有近7000年文明史和2000多年建市(县)史的浙江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造就了当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故诸暨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诸暨民间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
我国关于竹编的最早记载是在商朝,有专家据此推断,竹编工艺应发端于两三千年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5年对诸暨陈宅镇沙塔村尖山湾遗址的挖掘中,发现了20多件保存完整的竹编,其中包括竹席、竹篮、竹篓、竹筐等。在同一遗址出土如此大量的编织物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的竹编工艺史有重大意义,竹编工艺的出现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目前这批竹编部分藏于诸暨市博物馆。
在始于2004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非遗普查中,诸暨市挖掘整理出了6000多项非遗项目,民间传统手工艺在诸暨市非遗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诸暨的传统手工艺除了竹编外,还有剪纸、木雕、石雕、彩塑佛像、棕编、越王剑铸造等,其中21项被列入非遗项目。2014年底,诸暨被列入浙江绍兴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手工艺有11项,其中传统美术3项,传统技艺8项。
诸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传授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有师徒相传也有父子传承。他们认为,工艺制作流程的每个步骤和顺序都是不可变动的,这使得手工艺产品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纯真性和鲜明个性,也保证了手工艺制造物的品质。
诸暨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困境
诸暨民间工艺师大多就地取材,采用石、泥、竹、木、绢、布、纸、金属等物质材料塑造或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如品种繁多的石雕、砖雕、木雕、根雕、竹雕、蛋雕、竹编、棕编、草编、泥塑、剪纸等,造型各异、巧夺天工。
但目前传统手工艺者趋于老龄化。据统计,诸暨市70%的手工艺者已逾65岁。随着技艺成熟、风格独特的老艺人年龄增长,其精力、视力、脑力、体力也开始下降。由于传统手工艺的学艺时间长、技艺要求高,且经济效益不佳,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学,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青黄不接。而依赖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艺绝,手工艺技术后继乏人的现象堪忧。
其次,传统手工艺匠人大多从小学艺,文化水平不高,技艺交流不畅,设计和生产形式较单一,对原材料的处理一成不变,手工艺人往往闭门自赏,缺少创新和经营意识,又缺少推广与经营发展的平台,比较难适应市场要求。创新,是当务之急。
随着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塑料、不锈钢等制造的日用品大量出现,曾是每家每户必不可缺的竹篮、簈簟、佃箩、米筛等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一些曾显示拥有者的财富和权势的高档工艺品也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代人更偏重于时尚、便捷和多功能,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而陈旧的管理模式,尚不成熟的市场机制,几近空白的行业自律,充斥市场的滥、劣、廉价工艺品,对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也造成伤害。
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应有积极举措
如何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诸暨文化管理部门认为,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传统手工技艺资源,梳理发展脉络,构建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比如,给予手工艺传承人生活保障,让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推出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作空间,让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
在诸暨传统民间工艺中,对珠艺类传统工艺的保护已卓有成效,形成了养殖、设计、加工、串缀、销售、旅游等一连串产业链。纵观诸暨手工艺保护发展现状,珠艺、彩塑佛像等市场竞争力较强,剪纸等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则有限。现代人对生活物品的需求除了实用,越来越注重人文元素,返璞归真的竹、木、藤、棕、草、石料等天然原料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受到都市消费者的青睐。对此类传统工艺品的产业化运作,是保持传统工艺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相对弱势的传统手工艺也可借助旅游业走向市场,有利于扩大诸暨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品牌影响力。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清晰的等级制保护和扶持制度,更有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窗口,系统、直接地将文化信息传达给观众。诸暨市非遗保护中心隶属于该市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现有资源,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管理和展览,充实了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在展览现场开展的活态传承和展示,引起观众、手工艺人和投资人对民间手工艺的重视,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有效促进传统手工艺从生产形态向文化形态转变,有利于民间手工艺的生存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浙江省文化厅确定的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市,诸暨市博物馆与非遗保护中心承担了传统手工艺类重点项目的综合保护、保存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比如,对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技艺进行抢救性搜集、记录、建档和整理,编撰出版了《诸暨民间艺术大观》等传统手工艺技艺文化丛书;积极开展保护非遗传承人工作,认定和命名了一批百工技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单位、传承基地,并给予政策性补助,为传承人收徒传艺、组织生产、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邀请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家对诸暨的百工百匠开展培训;鼓励和帮助传统手工艺人开展生产性保护,实现活态传承;举办非遗保护研讨会、技艺比武等活动,推动传统技艺的研究,让更多传统手工技艺后继有人;同时加强与旅游、外贸、会展等部门的战略合作,培育非遗经典旅游景区、百工技艺产业基地等,建立生产、培育、销售的产业化运作机制。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改进传承方式和传承条件,走创新发展之路。要加强艺人自身艺术修养,抱团进取,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努力与时俱进,打造出既有诸暨区域特色又能反映民族风貌和时代特色的产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根雕、木雕等工艺品一直是用日益稀缺的原生态材料制作,如何找到更合适的再生材料代替,这是民间手工艺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好在诸暨手工艺人已在努力探索和实践,如玉石雕刻艺人就在尝试用本地玉石料做雕刻,其色泽虽不如传统玉石料那么通透,但利用原石本身颜色塑造形象别有风味。
事实上,只有不断地挖掘文化资源,创新、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卓秋萍 供图)
浙江诸暨非遗名片
浙江省诸暨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来崇文尚教、耕读传家,是於越文化、越都文化、西施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三贤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浙江省级8项,绍兴市级36项,诸暨市级53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绍兴市级基地8个,诸暨市级基地18个。此外还拥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绍兴市级14人,诸暨市级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