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影像力量:博物馆的“读图时代”
中国古人是如何
预测地震的?
玩手机或者被手机玩
92家科技场馆将免费开放
全国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启动




 中国文化报 >  2015-05-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的午茶时光》:
玩手机或者被手机玩

    《我和我的午茶时光》剧照

    本报实习记者  高庆秀

    打车、网购、订餐……现在,城市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即便在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的午夜,还有人通过微信或QQ寻找可以聊天的朋友。人们已经习惯在公交车上看手机新闻、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出门不带上手机会感到不安……渐渐地,很多人发现,朋友之间在现实中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手机为伍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人们却感觉越来越孤独。日前,北京9剧场上演的舞台剧《我和我的午茶时光》,生动地展现了人们这种手机生活状态,被媒体称为“最贴近城市生活的多媒体小品”。

    《我和我的午茶时光》是台湾导演周东彦最新创作的作品。该剧以“玩手机或者被手机玩”为切入点,没有华丽的舞美设计,在将近90分钟的表演中,演员讲话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余的无声表演仅通过1桌2椅、2个演员、3只手机、4台平板电脑与舞台后方4块条形屏幕即时连线和视角引领来完成。借着无线网络实时反馈的光影和象征手法,阐述手机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孤独,同时也在戏中探讨和反思,人与手机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在数码时代,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递讯息的范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手机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新的人际交往距离。生活中“低头族”“拇指族”随处可见,即时通信、在线视频、浏览搜索、电子阅读、网络购物、新闻资讯等等,正占据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这些“低头族”中以年轻人尤其是“90后”居多。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4月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近半数“90后”用户患有“手机恐慌症”,不到15分钟就得查看一次手机。

    周东彦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感觉整个人的生活都被手机控制了。“一开始我只想表现这些距离大家最近的机器,它们像朋友一样,每天与我们分享各种看见的人和事物,甚至私密的心情,后来我考虑,是否可以以这些电子设备和机器为主角?我希望通过舞台创作这种安静的形式,像镜子一样反照着现代人的生活。”他告诉记者。

    许多年轻观众表示,自己与手机的关系和戏里演的差不多,自己也喜欢自拍,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发朋友圈,与好友分享自己的悲伤或快乐,手机像自己最亲密的伙伴,不在身边还会感觉少点什么,没着没落的不知道做什么好。

    “现在大多数人习惯网上聊天,但见了面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也没有网上聊得热络。”戏里的“80后”主演之一秦震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低头族”,因为平时的生活排练安排得比较满。不过,他承认,“要是一天不带手机的话可能会崩溃,有很多事情联系不上,会有很多麻烦。”

    在周东彦看来,随着LED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包围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包括手机光在内的冷光源,恰好体现着现代人心灵的温度。“有时候,我们用手机打上‘哈哈’两个字,但其实完全面无表情。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社会的产物,那些以前的人完全不懂的情绪,已经由各种网络贴图和各种符号来阐释,手机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也提供给人们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比如,大家会用一些照相软件的功能美化形象,跟朋友聊天时所呈现出的也是经过挑选的自己。”他说。

    事实上,智能手机或者是网络开启的另一个虚拟的空间,延伸了人类的社交能力,人们也在满足着扩大社交、追寻想象中的人际关系、与更多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彼此连接,这种看似繁忙的虚拟生活恰恰体现了渴望获得网络虚拟朋友的点赞、回应或者是被了解和被肯定的孤独心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