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版:艺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文心韵质 清远绵长
陈良宗简介




 中国文化报 >  2015-05-1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心韵质 清远绵长
——陈良宗山水画内涵

    褶醴雾灵山

    千古松柏

    雾灵金山

    曲家辉

    中国画艺术是因中国文化传统而生的,所以不管以任何形式展开的创新与探索,离开中国本土文化体系谈论中国画艺术,只能是妄谈。在中国画诸科之中,尤以山水画与中国本土哲学以及在哲学体系关照下生成的传统美学思想关系最为密切。陈良宗选择以山水画作为自己的艺术研究课题,无疑就是先入为主地选择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因为没有深厚的传统做根基,试图研究中国画艺术,注定走不长久。显然,画家陈良宗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深挖传统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正是因为如此,良宗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张张山水创作,更起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就像是一盏明灯,华光无限;更像是一缕阳光,让笔墨生辉、让高山流水闪亮。

    言至此,或许连画家本人也会有所疑惑:我所坚持的艺术,怎会生出如此深沉的意义?而事实却是,传统文化的血脉正是在不知不觉间薪火相传,虽会历经跌宕,也曾遭遇重创,甚至奄奄一息,但却从未停止过传承,传统的传承就渗透在国民的一呼一吸间,存在于学人的一举一动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靠什么?就是靠着无数如良宗这样的个体,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将自己对传统的研究与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最终传承下去。因为身在其中,这种传承大多呈现出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所以,良宗在立足传统、研究传统之余,也在完成着一份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使命。

    艺术家如果不求思、求变、求创新,终将沦为艺匠。求创新是一种艺术家活跃思维的表现,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转化,绝非急功近利的程式与口号。基于对传统的认识,良宗这样认识创新:“不以深刻认知传统为前提的创新,都是无稽之谈。如果连创新的对象都搞不清楚,创新就无从谈起。”

    反观当下,中国画坛中出现了很多对艺术的创新不过是过度强调个人意识的现象。这种丝毫不顾及的大道之求,终会把自己陷入到一种“读书太少,却想法太多”的尴尬境地。这样疾步快行的结果,一方面会让创作者本人徒增烦恼;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创新一定不会长久。特别是对中国画的创新而言,更是如此。《论语·述而》有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画自古便是依附文人追求而生的,而在文人心中,对“道”的求索是人生、求学的终极目标,古人作画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对“道”的理解。在对“道”的求索过程中,通常会生成两种状态,一种是我们在明知看不见“道”在何处的情况下,按照先哲为我们规定好的指引,一直坚持,依附传统而行。另一方面,则自己跟着自己的感受,盲目前行。这样就会面对双重压力,其一,是会自我怀疑;其二,自始便误入歧途,离“道”越来越远。中国绘画依附于传统文化,同样会面临这种问题。良宗在既定的体系范围内进行艺术求索、创新,在一定范围内强调自我的内心感受,这种选择无疑是会与“道”相契合的,是正确的。即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西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的当下,这种真理性的规律也不会变。人类文化的价值特征之一就在于多元并存,应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有着这种彰显中国气象、传统文化的觉醒。

    秉承这种创新意识,良宗以岭南画派绘风为基,不断地对各派、各家山水进行研习,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相生相和,始终坚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集子,是他近年来创作面貌的一个集合,也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生活轨迹的体现,这里不仅有苦心经营的创作作品,还有他不辞辛苦行走名山大川留下的生动写生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首先捕捉到的是来自于岭南派山水的温婉绵长,如绵绵细雨,润物无声。这是良宗山水作品的整体风貌,这是生养他的土地给他的烙印。待到细细品味,我们还能看到良宗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单一风貌的揣摩,而不断尝试对各种优秀技法的借鉴,包括对北派笔墨的大气、吴门画派的文雅之风、现代绘画的写生观念、现代笔墨的探索等。《长松石上听泉声》一作以焦墨勾轮廓,辅以焦墨皴擦,浅赭设色,在深入塑造山石结构同时又使画面不失大气与整体,彰显出一派沉稳持重的苍茫古意。而在表现手法上,该作为了突出前景山川的凛冽之势,采取一种排比式的笔阵来营造紧锣密鼓行军般的气势和节奏,体现了“密不透风,杂而不乱”的山水章法。经过良宗的融会贯通,以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他的山水画清丽温婉、文气十足的整体风格。所以,良宗山水画中的一系列美学特征,如温婉、清雅、质朴,都无一例外地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良宗就这样,对各种美学特质不断地进行解构、重构,又不厌其烦地进行着排列、组合,让这些古老的美的元素,幻化出新的生机。《烟云供养》一作在气氛的渲染上颇具特色,独具匠心地经营出见形见笔、浓淡相宜、真幻交替的水墨风趣。这种水墨趣味以气势感人,不难看出画家恰到好处地把握运笔的力度、速度、向度,以“势”为主导,一笔到底,一气呵成,以独具特色的“笔踪”、“笔迹”为读者演绎出烟云弥漫的山水之境。

    一路行来,良宗沿着前辈大师的足迹,在求艺之路上辛勤探索。其实,不仅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也不仅仅是在画坛,但凡能潜心于研究的人,必然是少数。但也正是这少数的人群,能真正创造出有分量的东西。从良宗的作品中,我能深刻地认知到,他不仅具有超脱的气质,更加表现出一种甘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这对良宗而言,将会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可喜的是,他能在不惑之年就体悟到传统文化之正宗,实属难得。堪忧的是,他选择的注定是一条“殉道者”之路,在这样一条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只有甘于与寂寞为伴。

    此外,在良宗的山水画中,我体悟到一种深刻的传统文化反思,这反思里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命运的反思,包含着对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反思,包含着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反思。正如《烟云叠翠》一作还原了山川在天地洪荒、混沌初开时的野性、空旷、荒芜、凝谧的气象,人于画前,已经不是巨人式的凌越俯瞰,变成了渺小的浮尘飘逸于古林老木、苍莽无际的山野意象之中,整个人的心理反应也随之改变——从赏玩到跋涉,从慢斟细酌到探究中的狂喜,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诞生于其中。

    《易·序卦》:“物大然后可观。”能让一位观众得到如此启发,其作品必然是深刻的,是可观的,其中自有一份感动。在良宗将他的艺术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以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一位传统文人画家的尊重与祝贺。由衷地希望每一位喜欢中国山水艺术的有缘人能带着一颗不平常的心来审视良宗的艺术创作,能从他构建的山水之间,深刻体悟到良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所担负的责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