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是美的创造者和发现者,他们既关注身边的事物,又眺望远方的风景。如果说高原是雄鹰翱翔的领地,那么藏区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玉树,一个魂牵梦绕的乐园,那里有圣洁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清纯的江河、成群的牛羊、虔诚的信仰。藏民的心灵如空气一般清澈,歌声像白云一样柔美。他们用舞蹈祈求如意,用星光点燃酥油,在前行的路上燃烧生命的激情。江河奔腾,日月流转,口念六字真言的信徒,手执转经筒,转过嘛尼堆,转过沧桑年轮。在信仰的路上一代人过去,一代人走来,他们与蓝天对话,与日月交谈,送走的是今生,留下的是永恒……
转型探索,从军营到藏区
在美术界熟悉刘灿辉这个名字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军旅画家。作为从部队成长起来的画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入伍以来,他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军旅题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977年创作并入选全国美展的版画《毛主席扶我上担架》和《血染战旗代代红》;2005年创作入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美展的国画《胜利》;2007年创作入选纪念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的国画《军队和老百姓》《支前路上》;2014年创作并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全军美展的《尖刀排》等。这些气势磅礴、主题宏大、笔力雄健的作品,以特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专业水准,奠定了刘灿辉军旅作品的地位。 转业退伍之后,刘灿辉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的军旅情怀和军人本色仍然没有淡化。他在创作中不时回望军旅,延续记忆,使军人的豪情在作品中弥漫。 随着岁月流逝,他的目光开始关注现实,将画笔伸向更广泛的领域,无论绘画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日趋多样。他的作品既有村寨风貌、水乡渔村,又有镇街市井、人物风情。不过天长日久,当他创作完这一系列作品之后,心里头总感觉还有一种表现的缺憾,这种缺憾究竟是什么?当时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让他灵光一闪的思路源于一幅著名的大画,那是一幅被称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旷世之作”,画作名为《走出巴颜喀拉》。这幅长达120米的人物画长卷是英年早逝的著名国画家李伯安先生历时十载创作的巅峰之作。 《走出巴颜喀拉》以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绘出了民族的风骨和精神,被誉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杰作。 看完这幅人物长卷,刘灿辉有一种震撼之感,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藏区题材在他脑海中有了一种朦胧的影子。 2008年夏天,刘灿辉与单位领导一同前往阿坝地区扶贫点走访。一个星期的时间,虽然蜻蜓点水,但是从阿坝到汶川,走完一圈下来,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8年秋天,刘灿辉正式深入藏区采风,九寨沟、祁连山脉、甘南、玉树。到达玉树时,刘灿辉激动得放声大喊——藏区,我终于来了!
情倾笔端,描绘生命壮美
如果你细心观赏,就会发现刘灿辉在他的高原情系列作品中,有好几幅都画了一只藏獒。藏獒,这种凶猛而充满灵性的动物,在一次采风拍照中,差一点就要了刘灿辉的命。回想此事,他至今心有余悸。不过他认为,如果与献身艺术的李伯安先生相比,藏獒的袭击,头痛欲裂、呼吸不畅的高原反应,又算得了什么。能将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史诗般的经典之作,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次的藏区之行,刘灿辉都收获颇丰。那些洁白的哈达、飘扬的经幡、圣洁的雪山、深红的脸膛、鲜艳的服饰、寺庙的钟声……无不张扬出天堂般的意境。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上,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藏族题材绘画,像雪山一样根植于灵魂深处,其对生命的感悟,给绘画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大批的画家前赴后继深入藏区,寻找着那片土地的艺术魅力。 《冬日巴塘》、《暖冬》、《远方》、《转山》、《玉树朝圣图》、《玛尼石的诉说》、《祥光》都是刘灿辉对藏区的致敬之作!那山、那水、那人无不表现了藏区的独特场景恢宏,那种伟岸挺拔、顶天立地的气势,在他的画笔中逐一呈现,在风姿绰约的艺术风格里,让人品味到了藏地高原的美丽。四进玉树,倾听高原天籁
对于刘灿辉来说,长居岭南,生活在满眼绿色、四季如春的环境中,无法想象西部高原的情景。进入藏区,那种雄峙的山水、辽阔的草原、悠悠的白云,与南方相比,有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刘灿辉说,那种四季不同的服饰,亮丽灿烂的色彩,粗砺的线条,高原人特有的肤色,给他强烈的视觉冲击。 描绘藏区,无论是国画、山水、人物、水彩,还是油画、版画,都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泼墨,挥洒快意。 自2008年第一次踏入藏区后,刘灿辉就被那里的风光所迷醉,他仿佛上了瘾,一心想破译藏区的艺术密码,先后8次深入高原,由此他对玉树有了一种深刻的生命感受。因为地震之前他去了两次,地震后又去了两次,对比之下,让人感慨。 玉树之行,他捐款捐物,交上了知心的藏族朋友,他认识了寺庙的法师和活佛,拍了数以万计的照片。为了深入藏民之间,他一天两次探访嘛尼石堆村,一天数次往返于禅古寺和巴塘班庆寺。当禅古寺正在举行“驱鬼节”,巴塘班庆寺却在举行规模巨大的“莲花生大师生日庆典”。那种数年难得一见的宏大宗教场面,看得他眼花缭乱。 这里的历史是厚重的。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对藏区人文历史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刘灿辉感觉创作的思路开阔起来,他把在藏区的独特感受倾注于自己的笔下,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55米的长卷国画《藏地天堂》,后来又创作了33米的《三江源头的祥光》,以及意蕴深刻、表现丰富的《巴塘草原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