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版:艺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中国文化报 >  2015-05-1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陈诗来《写罗锡文诗意》系列国画赏析

    巍巍正气

    金秋

    舞春

    有蝈

    佛日生辉

    七子闹春

    谭志红

    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在传统国画的写意花鸟当中,梅兰菊竹要画的好是难度很大的。特别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还有自已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画家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陈诗来先生早年跟随潮汕名家刘昌潮老师学习国画,几十年的实践下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

    我特别欣赏他的一幅大型墨竹画《巍巍正气》。大家都知道,文人表现竹,主要是歌颂它的高风亮节。竹的品格在这张画当中,显示出一种张力,飘逸、凛然,就像一个正人君子。这样一种把竹作为人格的一方面去表达体现,陈先生对竹这种题材的理解达到很高品位。

    自东坡之后,墨竹就被定义为文人画,“板桥竹”则是文人画中的典范。郑板桥的风骨受到后代的推崇和继承,200多年来虽然有所发展,出现了董其昌、瞿应绍、李方膺、董寿平、刘昌潮等多位名家,但都仅仅局限于技法上的变化,走的仍然是文人画的路子。中华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壁画,都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例子。从这一点来说,传统文人画梅兰竹菊似乎仍在孤芳自赏。

    民族的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在这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年代,我们呼唤既能继承传统文化,又能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作品。陈诗来是刘昌潮先生的得意弟子,尽得“南刘北董”中的南刘精髓。又穷三四十年心血,继续前辈的探索,潜研董、瞿、李等各家要诣,兼攻齐派、海派技法。在系统的继承之后,陈诗来既没有挟传统自重,也没有在社会浮躁、喧嚣的氛围中随“市场化”游走,而是在冷静寻求突破。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得益于亲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实践,陈诗来目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空前的成就,感受到特区奋发向上、拼搏创新的人文精神,2002年为《人民日报》所创作的十六大献礼画《巍巍正气》横空出世,这幅作品气势磅礴,力量逼人,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劲竹千寻歌盛世,巍巍正气贯长空”。墨竹画不再是纤弱孤傲的文人画,更远非郑板桥所处的那个颓废末世的画家和文人所能想象、比拟。

    罗锡文先生不仅是文艺评论家,也是“不以诗名于世”的著名诗人。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长期资助多家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和出版机构。罗锡文感慨,自“五四”运动西风东渐以来,格律诗词、中医中药、中国画和其他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责难,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和学术有了更充分的自由,这种现象也没有根本好转。格律诗词一直未被列为国家文化艺术管理机构扶持的对象,在“不禁止也不提倡”的夹缝中自生自灭;现在虽然有中医大学和中医院,但望闻问切已经被逐步淡化,更多的医生越来越迷信物理仪器和化学试剂;中国画处境稍微好点,但对线条、构图、墨韵和意境的考评的淡化,而对职称、知名度和炒作的刻意追求已经让传统支离破碎……

    罗锡文与陈诗来以道相济,忘年论交。《巍巍正气》构图初定,“大悲大喜每无诗”的罗锡文欣然命笔,速成“大地钟神秀,矜然带甲生;丹青抒五韵,笔笔向天横”五绝一首以供题画。知音在前,令画家激动不已,在哽咽中完成这幅划时代的作品。著名色彩谱系专家陈彦青博士既惊叹墨竹的勃发之气,更为这首五绝折服:“虽唐人之作也不过如此!”同声相应,诗画之缘从此深结,罗锡文题陈诗来作品的诗词不下百首。

    “春天传故事,南国乘东风;巨构连天起,青山掩映中”,这是罗锡文题陈诗来山水画《鹏城春色》的一首五绝,这首诗点出了画外之意,赋予了山水画更加深刻的内涵。读懂画家艺术语言的很多题画诗,都使画家的作品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现在,在对诗意深刻理解的之后,画家反过来用画来再现诗人一系列诗词的创作诉求,不仅仅是继承与发展的突破,也许也是“市场化”的一次尝试!

    陈诗来简历

    陈诗来,广东省普宁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民革广东省书画院画师,潮汕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会书画院院长。早年拜刘昌潮为师,专功墨竹画,开创了车筒竹(潮俗称“刺勾竹”)画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