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21个乡镇。境内有彝、汉、藏、回、蒙古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06万,其中彝族259万人、占总人口的51.3%,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州府西昌市素有“月城”雅称,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也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
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管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过凉山,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史事彪炳史册。
凉山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有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农牧光热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建州以来,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4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分别居第七位和第三位,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首位。
凉山歌舞团
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知名文化品牌。上世纪60年代曾三进中南海、四进大会堂演出,《人民日报》以“大凉山上一枝花”为题广为宣传,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之说。
在新的发展时期,凉山歌舞团确定了“6+2”创作生产体系,即:《燃情大凉山》、《彝彩》“一情一彩”两台风情歌舞,民族歌剧《彝红》、民族舞剧《诺苏》“一红一黑”两部主题剧目,《惠民音乐会》、《千乡播梦行动》两项惠民活动共6个项目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支撑品牌价值,并通过“内部人才闭环培训成长”和“外部人才开放合作引进”两个人才方案保障人力资源需求。
凉山歌舞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曾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凉山文广传媒集团
凉山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川凉山民族文化产业运营平台公司。
集团成立15年来,本着“传媒、文化、商业三位整合”的经营理念,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为目标,遵循“不等、不靠,自己吐纳,多腿支撑,铺路前行”的蜘蛛自力生存发展理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整合文化产业经营资源,创建中国·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民族文化产业运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集团是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四川文化品牌理事单位,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