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林 曹雄清 叶寒竹
5月20日,汝城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氏家庙披上了红装,大红灯笼、红色彩带渲染出浓浓的喜庆气氛,古琴、古乐声声入耳,侍女踏歌起舞。来自长沙、湘潭的10对新人着汉服,行周礼,以屹立500余年的古祠堂为证,集体许下幸福盟约。
古祠堂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绵延千年的古老仪式营造出了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唯美浪漫。围观的群众直叹“这场婚礼很炫很传统”。“祠堂汉式婚礼”的举办也为当地保护开发古祠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有益探索。
汉式婚礼养眼
汝城古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汇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繁衍文化、宗族文化、礼仪文化等,是古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范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成化乙巳年(公元1485年),是当地范家祭祀先祖之所。范氏家庙建筑精美,高大的门楼,凌空的飞檐,斗拱上,梁柱间,镂雕精细,形象逼真,是汝城古祠堂中的佼佼者,被选为此次汉式集体婚礼举办地。
婚礼当天,走进祠堂内,10张几案整齐地排列,几案上,铜盆、汉盘、葫芦杯等无不带有历史的味道。侍女、侍卫、赞礼官身着汉服,婚典古意十足。
汉民族传统的婚典形式,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重于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是用最虔诚的态度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为重现传统仪式,重塑经典礼制,汝城县倾情打造汉式集体婚典,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
为了让婚典合乎周礼,婚典现场的布置、新人婚服、婚典环节均合乎古法,完全按照汉民族传统,取“周礼汉婚”的精华浓缩而成,隆重庄严、喜而不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婚礼正式开始。
伴随着赞礼官庄严肃穆的赞辞,10对身着正红色宽袍大袖汉式礼服的新人亮相,踏上铺满红毯的礼台。男着黑色冠冕,女戴赤金钗环,每行一步,均是衣袂飘飘。为了这身行头,他们凌晨5时起床,让专业的造型团队精心打造。紧接着汉式婚礼的行拜堂、沃盥、对席、同牢等,整套礼仪逐一演绎。
新郎新娘三揖三让,完成拜堂程序。拜堂后,沃盥礼新人入场后,执事宫女端着沃盥器物入场,请新人净手洁面,表示婚礼的庄重和洁净。
同牢礼新人作揖三让后,分别跪坐案几两侧,接着行同牢礼。执事宫女端使鸳鸯漆豆、君幸酒漆耳杯,赞礼官行礼。这个仪式表示新婚夫妇共食一牲,从此共同生活。
合卺礼,卺就是瓢,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和新娘手捧葫芦杯先各自喝下一半,然后交换,一饮而尽。夫妻共饮合卺酒,象征今后将同甘共苦。随后将葫芦杯用红丝带系上,意味着两人合二为一,永结同心。
之后是结发,新婿剪下新妇一缕头发,后剪下自己的头发,新妇展开锦囊,新婿将两人头发依次放入。两人共同将锦囊线绳拉紧。意指夫妻双方血脉相融,白头偕老。
最后是执手礼,新人起身,执手相视。“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共食;执子之手,与子同归;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古老的仪式中,宣告对爱情的承诺。整个婚典程序用了1个小时,过程非常庄严。
古老的仪式里,传承着华夏文化的经典。
打破宗族界限
来自湘潭的新人陈鹏感叹说:“我觉得特别震撼,祠堂凝聚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能在古祠堂里举办汉式婚典,有助于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我们一定要把祖辈留下的美好传统,如爱家、勤劳、朴实等,融入以后的生活。”
庄重典雅的汉式婚礼与古老传统的宗祠家庙结合,再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场宾客大呼新鲜。
婚礼办得热闹,村里的古宗祠人气便会越来越旺,守护祠堂10多载的范氏家庙理事长范忠茂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因为这场特殊婚礼来得并不容易。
范氏家庙是汝城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宗祠一直是族人办红白喜事、聚会议事的场所,外姓外族人到宗祠办婚礼还没有先例,这曾让范忠茂顾虑重重。当时,集体婚礼组织人在网上查阅到了汝城古祠堂的资料,对祠堂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找到范忠茂,把数对外地新人想到祠堂举办婚礼的想法说了出来,希望得到范氏家族的支持。
“礼则有宗,宗则有祠。”宗祠是一个家族血脉的皈依,要想将宗祠对外开放,还得通过本族人同意。平时没大事难得聚齐的家庙理事,在范忠茂的召集下,来到议事厅商议。
“寰海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这是范氏家庙中厅上的一副对联,铭刻着祖先家训,也统一了家庙理事思想。
“不管什么姓氏,我们都会当做一家人来办酒,在对外开放的时候,理事会会加强管理工作,保护好古祠堂。”最终,理事会达成对外开放的意见。几百年历史的宗祠,希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集体汉式婚礼在祠堂成功举办,是古村祠堂开发利用的一次有益探索。
担当此次婚礼司仪的中婚委婚庆艺术学院教授彭鹤认为,让古祠堂古为今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彭鹤说:“重拾汉民族传统礼仪,传承民族文化,不管是以何种心态接触参与,对其发展都是好事。汝城文化遗迹和古文化保存完好。今后会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人和婚庆同行,大力推崇和介绍,让他们走进汝城、走进理学之城,感受这里独具特色的祠堂传统文化。”
保护与利用并行
古宗祠是古老村落传承的根本,在一次次的旧房改造中被遗弃,在不断的迁移中被遗忘。
汝城被誉为“古祠堂之乡”,全县尚存古祠堂71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祠堂300余座。这些古祠堂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构成了当地独有的古祠堂文化版图。
“国保”的金字招牌,是保护宗祠的重要一环,更关键的是让祠堂在新时代有新的使用价值,打破宗族界限,将古宗祠对外开放使用,是否就能真正地保护古祠堂,带来古村的新发展呢?
汝城县已出台《古祠堂保护办法》,把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祠堂及其附属构造物纳入保护范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村民对濒危古祠堂进行修缮维护。目前,汝城县已有近200座古祠堂得到修缮。另外,对100余座古祠堂周边进行了整治及仿古改造,一改往日脏乱差形象,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祠堂婚礼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让祠堂在新时代有新的使用价值,打破宗族界限,将是古宗祠对外开放使用实践的第一步。
汝城县文广新局局长陈建平说:“这次10对外地新人到祠堂举办婚礼,是对古祠堂的保护和利用的一种新尝试,年轻人在祠堂里举办婚礼,能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陈建平认为,外地一些年轻人和团体到祠堂来举办活动,对于宣传汝城古祠堂和发展汝城文化旅游都很有益处。汝城古祠堂保存完整,但在利用方面还有局限性。今后还要探索一些新的办法,比如在祠堂举行婚礼、成年礼、书画展览等。
祠堂记录着中华传统的习俗,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在这里办中国人的喜宴更具意义。汝城县旅游外事侨务局局长刘辉也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来此感受中国古老的祠堂文化,并以此带动汝城文化旅游的发展。
刘辉说:“随着厦蓉、湘深两条高速公路呈十字贯穿汝城县境,汝城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对古祠堂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祠堂文化旅游的发展,让‘乡愁’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