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微写作两项。学生除需要完成大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或《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二选一命题外,还要进行“微写作”三选一:点评名著、 以“圆”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评论首都不文明现象。“微写作”要求不超过150字。
源于微博的“微写作”,近年来成为受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广泛地呈现于各种自媒体。一方面,一些文学名家正在介入“微写作”领域;另一方面,“草根写手”异军突起,渐成一股新兴写作力量;更有出版界推波助澜,使“微写作”开始抢占传统出版领地。如此背景下,北京持续两年将“微写作”纳入高考语文作文考试内容,表明了高等教育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积极关注,这显然是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
过去的高考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或素材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如今在传统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写作”考试内容,对考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生在文字的表达、意境的创造、思辨的精微等诸多方面,均应“一蹴而就”。
“微写作”入高考,不仅以网络文化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介入程度,同时也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摒弃大量网络“微写作”浅显、粗糙、寡味、重复的倾向,更加注重文字的提炼和思想内涵的发掘。
同时也应看到,促进高考与社会更加“接轨”,不应仅限于“微写作”进入高考语文考试。此前,许多网络热词或文化事件,已成为高考一些科目的考试试题。只有将课堂与当代现实生活不断融合,促进教育与社会整体性文化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微写作”等文化现象积极介入高考制度,才能真正检验学校教育的成果,从而推动高考制度更加与时俱进,与时代文化合拍。
当然,“微写作”只是写作的一个方面,而且未必是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