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河北:“互联网+”激活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狂欢莫忘底线
图片新闻
《京剧荟萃与书法融合》出版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开幕
浙江获批文化科技类部省协同创新平台
山东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计划
黑龙江启动“迷人夏都”系列演出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在安徽两市首映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在京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狂欢莫忘底线

    非  鱼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被“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形象,引来观众和舆论的不满。

    经典形象遭遇娱乐化调侃并非头一遭。此前,像杜甫变身“课本插图模特”,潘冬子化身为“地产巨商子弟”等现象,已多次引发舆论风波。当严肃、崇高、理想的主流文化遇上“恶搞”“无厘头”等解构式的文化现象,受众和舆论的不同反应就会随之而来。

    在笔者看来,寻求平民趣味、大众狂欢似无可厚非,但不能随意“恶搞”。就拿历史人物来说,他们从来不乏被解读的案例,但那些能够被时代、大众所认同的演绎,大抵建立在“大处求实、小处可虚、史迹求实、情趣可虚”的基本历史精神之上。反之,若在史实架构或人物关系上任性拼贴,固然能在一时引起受众的关注,但对于那些经不起推敲的处理,观众最终难免以“无聊”谓之。

    “恶搞”之风流行,是因为人们对长久以来的宏大叙事、道德说教式的文化呈现方式产生质疑,但并不代表大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元素和基本是非标准的漠视。追求意义、真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同样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题中之义。正因为遵循“真、善、美”的基本判断,我们才难以接受将雷锋的助人为乐解读为“博出名”,将朱自清名作《背影》里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调侃为“违章横跨铁轨”……同理,也不能容忍对花木兰等历史形象的随意歪曲。

    那些为满足商业运作而“恶搞”的做法更应休止。若一味奉市场、利益为上,被抹杀的就不光是经典的意义、文化的传承,还将导致大众审美心理及价值判断的错位和危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