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体育题材电影不好拍
来自土地 反哺土地
陈凯歌心里住着个何安下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育题材电影不好拍

    体育题材电影《翻滚吧!阿信》(左),《愤怒的公牛》(右)。

    本报实习记者  罗  群

    体育题材电影或许会让许多人觉得陌生,甚至影迷也很少看过这类影片。中国近年来在竞技体育上的表现不可谓不突出,但是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却比较稀少,是因为创作难度大令人望而却步,还是因为担心拍出来票房不理想而敬而远之呢?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极快,这是否会促进体育题材电影创作并为之带来新的机遇呢?

    7月14日,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主办,专注于中国影视编剧的新媒体“编剧帮”与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体育题材电影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影人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体育题材是个大冷门

    严格说来,与体育相关的电影除了体育题材电影,还有体育类型电影。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体育类型电影总是让观众有一种箭在弦上的感觉,用一个个情节高潮表现体育本身;而体育题材电影通常跟青春片、浪漫喜剧、校园电影等其他类型片嫁接起来,体育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切入点。”

    在与体育有关的电影中,体育题材电影要比体育类型电影数量多,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数量与中国在各类体育赛事上夺得的奖牌数仍是不相称的,据“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统计,在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中,体育题材电影数量不过百部,能被观众记住的更是寥寥无几。周铁东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印象深刻的体育题材电影还是拍摄于上世纪中叶的《女篮5号》和拍摄于十几年前的《女足9号》。”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各种类型和题材百花齐放,对于体育题材电影的缺席,周铁东认为,主要原因是体育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认为体育是属于运动员和国家的,而不是属于普通人的,也不是属于电影和观众的。”

    这种观念与美国很不一样。北京武尔卡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关雅荻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他,美国家长之间见面寒暄,通常会问:“你孩子最近在练什么?”这种全民体育观念在中国显然还不具备。“我们的电影人应该用艺术告诉观众,我们还可以拥有体育这样的生活方式。”关雅荻说。不过好在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体育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拍出体育精神很重要

    影人对体育题材电影的期许不仅是填补一个题材空缺这么简单,论坛主持人、知名评论人石述思说:“我很希望体育题材电影的大量出现能让我们这个民族更有血性、更阳刚。”

    “体育尤其是群体项目非常讲求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好处。”北京小马奔腾集团副总裁李立功说。李立功小时候在体校接受了8年体育训练,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对体育和电影都深有感悟。

    谈到体育和体育题材电影对受众的影响,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发行分公司副总经理贺文进也深有体会。贺文进退役前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驰骋绿茵场。“足球教会了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会了我团队精神,教会了我坦然面对胜利或失败——这就是体育精神。我觉得拍体育题材电影具体选用哪个体育项目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体育精神拍出来,影响我们的观众。”

    体育题材电影能够承载的精神、价值并不限于体育精神。即将上映的体育题材电影《破风》的一款父子同行的宣传海报深深打动了贺文进。“破风”是自行车比赛专业术语,指的是在高速骑行下,自行车手需要突破空气阻力以达到最快速度,车队中的“破风手”就起到打乱对手节奏以助本车队中“车王”获胜的作用。“把破风和父子联系起来,让人想到父亲为孩子付出的浓浓亲情。不管你是不是体育迷,亲情是每个人都有的,这种嫁接赋予了体育题材电影更广泛的适应性。”贺文进说,“就像《愤怒的公牛》一样,它借体育题材探讨的是人如何面对困难和诱惑。体育题材为很多类型片的精神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体育题材的空缺不好填

    体育题材电影虽然有种种潜力,但是拍好它并不容易。台湾导演林育贤凭借《翻滚吧!阿信》蜚声影坛,这部讲述体操运动员阿信的励志故事的影片也打动了许多观众。“我觉得体育题材电影不是编导喜欢哪个项目就可以去拍哪个项目的,你必须沉入项目中,明确这项运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林育贤说,“我哥哥就是体操运动员,他说他拼搏十年二十年就是为了赛场上翻身的那一刻,他说他从起跑处跑到跳马器械那里只需要不到10秒,但为了这么一段路,他努力了那么多年。我深切体会了这项运动对于一个运动员的意义,我把它拍出来一定也能打动别人。”林育贤感到,对体育深层内涵的体会和挖掘需要时间,对它的呈现需要灵感和机遇,《翻滚吧!阿信》他20年前就想拍,但是这部电影直到2011年才上映。体育题材显然比青春、都市、爱情等题材更需要专业知识和视角的介入,对林育贤来说,即便条件成熟,酝酿一部作品起码也要3年。

    3年对于大陆的编导来说是个漫长的创作周期,他们普遍反映“等不了”。曾创作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的编剧张冀正在着手创作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李娜》。“我用半年了解网球和全世界的网球运动员,当然重点要了解李娜的经历、心理。但是按照大陆普遍的创作节奏,3年一部肯定不行,速度快也许要牺牲掉一些对质量的要求,但是也没办法。”张冀说。

    这部计划于明年上映的电影《李娜》由陈可辛执导,以尚在人世的前明星运动员为题材的电影引起在场影人极大的兴趣,其可能要面临的困难也让人深思。“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对于一位尚在人世的体育明星,你怎么写她,她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你的创作,这都有可能给电影主创带来问题。”周铁东说。

    如果说上述问题还只是《李娜》的个案,那么李立功的担忧则更有普遍性。李立功认为,体育精神里固然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但是特别优秀的运动员也带有极强的个人英雄气质。“从电影叙事角度看,作为个人英雄的对抗力量推动故事向前的往往是体制,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也确实如此,但这个东西很难找到合适的分寸去表现。这是体育题材电影想要跳脱宣传先进人物的框子,真正塑造出有血肉的、深刻的人物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