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物·博物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守正开新 协同引领
中国生态博物馆现况扫描
三伏天,博物馆为何仍遇“冷”
到首博探访3000多年的“北京城”
成都发现唐代园林遗址 疑为万佛寺园林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正开新 协同引领
——访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上海博物馆内络绎不绝的访客,2014年上海博物馆首次突破全年200万参观人次,创开馆以来新高。(上海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根据英国著名视觉艺术媒体《艺术新闻》公布的排名,上海博物馆以2013年全年194万参观人次在全球艺术博物馆中排名第23位,位列中国第二。在每日限流8000的前提下,2014年上海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首次突破了200万人次,创开馆以来新高。近年来,莫奈、梵高等轰动一时的展览步入商业平台,而台北、北京故宫相继推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又在通过什么方式延伸其影响力?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三五”即将破题之际,走过了一个甲子的上海博物馆又在做何种筹划?日前,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阐述了上任以来所秉持的“守正开新,协同引领”八字办馆理念。

    守正开新 做有关怀有视野的展览

    2014年12月12日,杨志刚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的身份接任上海博物馆任馆长。与前任馆长陈燮君交接时,陈燮君送给杨志刚一句话:“尊重博物馆工作规律。”杨志刚将之概括为“守正”:博物馆有自己的工作规律和领域;同时,博物馆不是与世隔绝的,上博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积极入世、有着现实关怀的人。“开新,则是要研判新的趋势和新的格局,树立国际和国内的博物馆发展的两个坐标体系,开创新的局面,继续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把基本的业务工作做扎实。”杨志刚表示。在他看来,现代化管理体系、充满精神活力的人才高地、极具传承创新能力的学术高原,最终都是为了源源不断地推出一流的展览、最好的展览。陈列布展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也最终体现了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去年年底,上海博物馆组织藏品参与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大展;同时,上海博物馆举办“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杨志刚认为,这是博物馆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并强调这一工作理念将在今后继续得到体现。今年,上海博物馆的首个展览缘于纪念我国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界领导人夏衍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1991年,夏衍将在“文革”中被抄发还的233件珍贵邮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9年,夏衍长女又将父亲留下的7000余件邮品悉数捐出。“展览不仅是中国邮票发行历史面向大众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夏衍先生慷慨义举的感恩。”杨志刚说。而7月3日,新近开展的“盛世威仪:俄罗斯皇家军械珍藏展”集中展示了来自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的201件、近120组精品,系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的孩子很需要补上世界的眼光、多元的文化观,从而培养一种比较开放的胸怀、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我们未来的职责所在。”他说。

    协同发展 探索多维度社会辐射力

    作为上海博物馆新的当家人,杨志刚深感肩负重任,“我们只是文物的托管者,要把它们完好无损地传下去;在此基础上,创造各种形式让文物从地下、库房、文献中活起来,让世人共享。”他所定义的协同,首先是博物馆部门和部门之间,不同板块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然后,博物馆和馆外以及社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包括其他文博考古机构之间也要加强协同,有了协同才有可能会创新。

    上海博物馆今年的重头戏之一是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完成搬迁并正式投入使用。面临着如何确保包括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等空间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符合保护古代书画等年代久远的文物的需要,文保科技中心将担此大任,将由传统的“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

    服务社会方面,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组织举办的全年讲座平均数量在200场以上,进入社区、学校的手段也很丰富。在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能为学生提供一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明讲座和艺术体验项目活动。近日,一场“《松江邦彦画像》的N个观点”讲座就来到郊区松江的民乐学校梦剧场,引领300多名学生进入邦彦画像背后的松江历史文化传统之中。

    上海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则是另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杨志刚透露,去年在厦门举办的“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上博典藏立体剪纸系列、数字牺尊获得广泛好评。他透露,博物馆重视研发创意产品,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与高校、名家、品牌联手,“打掉艺术品公司的依赖性,引入社会主体,打开大门,脑洞大开。”除了研发,上海博物馆还计划建设创意培训基地,以起到文创人才孵化器作用。

    适时引领 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一座城市中承担的责任,在杨志刚看来用“巨大”这个词不为过。身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管理全国最顶尖的博物馆,杨志刚要求自己居安思危,要有引领意识。他认为:“世界变化很快,很多事不急着去做,就有可能落伍。”

    眼下,杨志刚正和同事们制定上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年是明确事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一年,根据计划,上海博物馆今年全年的工作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展开,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本馆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而如何“引领”自身跨入下一个阶段,杨志刚谈到了上海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三步走任务。全年参观人数突破200万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这座空间已显局促、设备又超龄的博物馆首先需要得到修缮。“营造安全舒适的文化空间,不能放松服务质量,要经得起开放管理的更大考验。”杨志刚说。第二步事关建设新馆如何突破瓶颈。在不久前召开的2015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已明确宣布将在浦东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杨志刚介绍,这将是一个“一体两翼,联动东西”的宏大规划,将于2016年底付诸实施。而第三步则是回过头来,给这座已有10年历史的博物馆作全面提升,无论是展陈内容还是技术手段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杨志刚认为,这未来10年要走好的三步,也正是适应当下博物馆要拓展文化聚会、社交中心等功能所要完成的重要转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