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物·博物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守正开新 协同引领
中国生态博物馆现况扫描
三伏天,博物馆为何仍遇“冷”
到首博探访3000多年的“北京城”
成都发现唐代园林遗址 疑为万佛寺园林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天,博物馆为何仍遇“冷”

    高  泽

    7月13日,我国正式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季,很多地方开启了“烧烤”模式。可是此时,有媒体报道,山东某地博物馆在这本应“热”的季节遇“冷”的新闻,不得不引人深思。

    据报道,该市7家登记在册的博物馆中,有6家博物馆没有针对暑期学生举办专门的策划与活动。本是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好机会,也是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却被浪费掉了。实际上该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

    分析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不少博物馆并未认识到自身在社会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观念陈旧,缺乏主动策划相应活动的积极性和愿望来吸引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其次,相关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很多博物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活动;第三,博物馆展陈长年不变,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青少年观众不愿意走进博物馆;此外不可否认的是,自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有部分博物馆缺乏工作积极性,活力不足。炎热的天气,也挡住很多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的脚步。

    今年3月20日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强调,博物馆要突出教育功能,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学校寒暑假期间,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陈列展览项目。

    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让自身变得更有吸引力,可以通过举办适合青少年观众参观的专题展览、丰富展览展陈设施和生动有趣解说等手段,讲好故事,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培养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让博物馆“动”起来,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体验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文化。

    对于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博物馆一方面应予以充分重视,尽快引入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活动,立足博物馆资源,借助社会机构在活动策划、组织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