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收藏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一件“物归原主”之作
王宇清的张贴美术收藏
也说齐白石的两套山水十二条屏




 中国文化报 >  2015-07-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件“物归原主”之作
——中国画《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将入藏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国画) 215×550厘米 2015年 沉浮

本报记者 胡立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911年至1925年的那段峥嵘岁月里,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长沙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1925年,他离开故乡韶山,即将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并重游橘子洲,于心潮起伏之际,写下了这首名篇《沁园春·长沙》。2009年,橘子洲头立起了以1925年毛泽东青年形象为摹本,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的巨型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艺术地再现了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的不凡气度。

    日前,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常务副院长、国画家沉浮潜心创作的巨幅中国画《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问世,并将于7月25日捐赠给湖南省韶山市管理局。“崇拜他的政治睿智;尊敬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欣赏他的书法造诣……不管从哪个角度,我都希望以画笔来表达内心的这份感动。”沉浮说。所谓“感物方能意动,意动方能情生,情生才有绘画”,沉浮的创作缘起于今年年初,他随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梦·法治情——普法万里行”采风团走进湖南活动。

    高2.15米、宽5.5米的《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大致是以橘子洲头实际风貌为主要背景,以中国画笔墨表现青年毛泽东形象为中心内容。作者在构图上有意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布局,将大空间、大开合的远山远水转换成了更为平整的由远及近的三段式构成:近景大面积表现了毛泽东多次吟咏的红梅;中景为屹立在橘子洲头、神情凝重的毛主席塑像和湘江;远景则是云卷云舒的岳麓山。画面构成有稳定的因素,亦有凸显的形象,特写式的取景、开放式的构图和抽象式的笔墨符号共同营造了画面阔大、饱满的意韵。

    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画家采用了传统材料与现代构成相融合的形式来表达情境。例如,就传统形式而言,沉浮将笔、墨、水、色综合起来,大块面的墨、色处理强化了画面的整体感和写意性,使得画面气象在流畅轻松的行笔中自然生发。而在现代性的表达上,作者也采用了意象化的图说方式,把层峦叠嶂及远山高度单纯化,处理成符号意义的抽象图形,实现了对客观物象的再提炼与再创造。又如,他借助对主体形象毛泽东凝重表情的强化,同后方山峦中云卷云舒的状态形成思绪上的呼应,表现毛泽东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感。

    此外,作者特别以占全景1/3的空间描绘了大片梅花林。之所以选择梅花,并非因其擅长画梅,而是画家认为,其他任何花卉都不如梅花更能表现主席的性格,而梅花的精神也符合了1925年风云际会的中国所需要的一种坚强的民族精神。同时,画面中小笔触点写的散落在梅花丛中观看青年毛主席雕塑的观众,也均来源于沉浮的实际写生,他们的着装、体态等皆体现出了观照当下的时代要求。

    先后师从著名画家杨延文、李宝林学习中国画的沉浮,取益传统,亦能主观拓进。他以多元的视角,涉笔成趣,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画家如何依托文化修养的自主选择来实现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找到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创作自身与时代共振的艺术作品一直是沉浮所思考的问题。石涛曾言:“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沉浮表示,《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创作即是他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看过很多文献史料,尤其是站到了橘子洲头的那一刻,油然而生的创作欲望。

    他表示,自己在参观过程中还为毛主席的一些生活细节所深深触动。一是主席抽烟划的火柴盒,通过那些从边边角角开始划起的火柴线,足见其节约的意识和程度;二是展厅中陈列的3件由20多个不同布片打成补丁的主席睡衣;三是一份湖南省革委会的文件,意在要给主席的家乡修一条路,毛泽东在批文上回复大意为: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大可不必为了我一个人去修一条路,立即停工。细节之处,主席的人格力量更令艺术家折服。

    今年恰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捐赠此幅作品的义举得到了湖南韶山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能到韶山是它最好的去处,算是‘物归原主’。”沉浮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