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妮丽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香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家,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如今,创业者郭珩将香文化重新带入人们视野。2014年底,他创立“东匠”品牌,开始研制各种香产品,他不断寻找香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新方式,让断代的香文化得到传承,让香文化重新回归当下生活。
像匠人一样制香
我国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是在历史长河中围绕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形成的独特文化。香和品茗、插花、绘画一样,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东匠就是一个营造生活方式的品牌,“我很羡慕匠人的工作,他们可以专注地操作手工劳动,如泡茶、点香、画画、写作等,让心灵受到洗礼,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郭珩做香产品就是这样的初衷。
东匠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香炉,儒雅厚重,后续产品如香插、香囊也在开发中。香囊是古人的定情信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传达情意的载体,东匠将香囊时尚化,赋予其吉祥平安、爱情甜蜜、百年好合之意,未来,东匠还会在商场开辟小店,让消费者在店里亲手缝制香囊,郭珩的想法是,建一间制香工坊,让消费者DIY自己的香囊,既有功效,又有寓意,又有设计。当然,郭珩准备摒弃香囊那种古代荷包的传统形式,要时尚、现代、接地气,让消费者花几十元、百来元就可以买到,可放在身上、车上或家里用。“汽车将是香产品的重要载体,东匠的产品一定要跟刚需产生联系,才能成为消费必需品,我们将推出车载挂饰、车载香熏等,这些都属于半刚需品。”郭珩说。
东匠还将推出针对女性消费群的香饰。“融入香文化的配饰不单是美,而且带有寓意和功效,女性佩戴一串沉香可能很贵又很重,但在项链上放一小块沉香,就显得轻盈、美观、时尚,还能达到活血、静气的功效。”郭珩表示。他打算将香产品延展到精油市场,打破西方精油一统国内美容市场的格局,推出天然、安全的中式香薰机、香薰产品等。其实,香薰这种美容方法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中最早将香薰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灸疗”和“香疗”。魏晋以来,熏香应用已蔚然成风。到宋代,香薰已达到全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广州、泉州,再转向内地,同时将麝香等运往南亚和欧洲,被称为“香料之路”。宋代还出现了新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类似现在的美容香薰炉。
在民间,香火即使在战乱中也从没熄灭过。每到端午节,民间仍采艾叶,以艾香挂门前祛病辟邪。古人甚至会花一两个小时去制香,《本草纲目》中记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是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香产品浸润现代生活
东匠的目标客户群是35岁至45岁的白领、社会精英人群,“我们的产品首先要吸引人,现代人很少用香,但一个漂亮的小香插可能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让其借此机会接触到香产品。中国是佛教社会,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每个人内心都有对于香的理解。”郭珩相信,香产品会引起国人的文化共鸣。
自第一款产品观山香炉出来之后,郭珩一直在调整思路。“整个产品线必须讲品牌、讲文化,否则产品只能当作艺术品卖,获取其高附加值。东匠的产品线还会继续延伸,除了香炉以外,还可以做其他产品,如利用香樟木的防腐功效将其做成文房用品,让香成为文房第五宝。”
郭珩注意到,做香产品的商家很少,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巧妙的方式推广香产品。“一开始产品不会太多,可以先做一个小展架,用现有的代销渠道试一下市场反应,如果反响不错,再跟进后续产品。同时,我们可以尝试进商场销售,与人合作或融资,因为自己单独开店资金耗费太大。”郭珩说。
东匠的线下渠道分为两部分:一是终端市场,如进入北京798艺术园区的尤伦斯艺术商店售卖;二是礼品市场,如积累一些政府客户和商业客户。“目前,东匠产品已进入单向空间、字里行间等书店,将书与香结合在一起。”郭珩说。线上的渠道首先是在天猫、淘宝店销售,其次是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居企业等,再就是微店,郭珩发过几次微信,每次都能带来一些订单。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和推广东匠品牌,郭珩的内向型性格也慢慢变得外向,以前寡言少语的他开始跑市场,和不认识的人聊产品,东匠产品进入字里行间书店就是他“聊”出来的,“先跟店员聊,再跟经理聊,脸皮要厚,很多事看起来难,后来发现没那么难,有时候对方也有需求。”郭珩说。
养品牌就像养孩子
以前在洛可可设计集团(以下简称“洛可可”)北京总部工作时,郭珩也承担着品牌“自负盈亏”的重任,但他发现,那时所谓“站在市场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还不够接地气,因为做得好不好都有工资发,而现在自己创业,就真的面临“下个月没工资发”的窘境。“这种现实的市场反馈非常激发人的斗志,如果市场反应不好,你就不得不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市场倒逼你不得不这么做。”郭珩深有感触。
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新村,东匠租下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月租4000多元,半年的房租就是好几万元,压得郭珩喘不过气来,再加上产品越来越多,需要更大的仓储空间,60平方米越来越不能满足办公需求。东匠要不要搬家?面对这些人力、财务方面的问题,郭珩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事务的繁琐。
“现在摆在公司第一位的事情就是给员工发工资,以前我在洛可可做项目时,总觉得有些项目不够水准,现在我才明白,如果所有项目真够水准了,你也就把自己玩死了。设计师总是希望每款产品都惊世骇俗,但这些东西未必有市场,作为一个商业品牌,盈利是第一位的。”郭珩感叹,“所以,创业以后才知道经营一个公司多么不容易,我现在考虑问题越来越实际,虽然还有抹不掉的设计师情怀,但我已经多了一分对现实的理解,做一个商业品牌容不得太理想化。”
“我有两个合伙人,他们生活压力都很大,孩子的教育经费、生活费、房贷等都是不小的开销,而创业初期我们给自己的工资不超过5000元,所以,可想而知创业期大家生活的境况。公司的现金流并不那么充足,不像大工厂一下能赚很多钱,完全靠一单一单的积累。”郭珩说,“两位合伙人抛下了原本丰厚的薪金来创业,让我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创业艰难期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很久,如果时间太长,合伙人能否不改初心地做下去呢?东匠就像我们的孩子,只要自己活着我们就会想尽办法让它活着。但还有一个压力是产品能否很快健全,多久能落地?很可能别人有钱,一下铺开市场,我们就没机会了。现在,我们要跟时间赛跑,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品牌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