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宁
在我军光荣而漫长的战斗征程中,文化历来是凝聚军心、激励士气、培育血性的重要力量。习主席在去年10月底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要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一重要的强军思想,给我军基层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赋予我军基层文化建设新的任务和内涵。
打造强军文化,培育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践行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塑造灵魂、呵护血性是关键之举。军人生来为打赢,胜利是人民军队和人民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与之相适应,我军基层部队除了真抓实备,争分夺秒真打真准备,提高打赢本领,从基层部队开始营造浓郁战斗文化氛围的工作也刻不容缓。基层部队的战斗力,是我军战斗力的基础。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在一支支基层部队来实现和汇聚。在这个意义上,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重心,就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围绕塑造灵魂、培育和呵护血性展开,帮助基层官兵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但是,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社会现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各种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腐朽文化也会通过微信、微博、人流、物流等多渠道影响部队基层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基层官兵产生冲击和影响,其中一些消极腐杇的东西,会妨碍官兵崇高灵魂的铸造,削弱官兵英雄血性的培育。如何营造基层强军文化,以它独有的活力、吸引力为官兵喜闻乐见,向往参与,并在其中娱乐心智,提升境界,潜移默化地铸造灵魂,培育血性,这一问题,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今天,营造基层强军文化氛围,如果我们想的仍然只是传统方式传播传统精神,做的仍然只是传统手段营造传统声势,基层文化建设停留在篮球、扑克、电视机,一部电影过周末的“过去式”,很容易受到基层官兵的冷漠,遭到基层官兵的“吐槽”。因此,新时期营造和打造强军文化,必然呼唤新的文化形式和手段。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活动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只有适应基层青年官兵需求的文化活动,才能焕发军营文化工作铸魂育人、强军制胜的特有魅力。在这里,如下几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适应青年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拓展信息网络载体育人功能。当代青年官兵,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入伍前就是“鼠标手”“拇指族”,对网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因此,官兵的兴趣在哪里,文化建设的阵地也在哪里,应该积极吸纳一切鲜活的时代元素,努力推出富于时代气息、兵味战味浓郁、官兵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的特点,把政工网、局域网等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辟各种专栏,建立集文学、音乐、影视、各种大赛等丰富内容为一体的网上俱乐部,让官兵对战斗精神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理解官兵渴望认同的特点,大力加强文化平台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根在基层。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活跃,哪个单位就团结和谐,就出战斗力。
基层文化建设主体是基层官兵,参与主体广泛,群众性特点明显。基层文化平台的功能是寓教于乐、寓知于乐、寓志于乐,把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日常文化和野战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在基层文化平台建设和参与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让广大官兵拥有“自主点餐”的权利,爱动手的有展台,会表演的有舞台,愿竞争的有擂台,使官兵真正成为军营基层文化建设大舞台的主角。要鼓励、引导官兵发掘和宣传身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把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创作成军旅动漫,摄制成军旅DV,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打造强军文化,增强教育实效,激发战斗精神,使基层文化建设更富时代感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军事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在激励崇高、培育血性上发挥积极作用。军营文化以激情、高亢为鲜明特色,强大感染力和深刻穿透力由此产生。当年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曾经让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在抗美援朝战场,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侵朝美军最高指挥员眼里,其威力抵得过原子弹,电影《英雄儿女》也激励了几代军人的英雄血性。因此,今天传承红色基因,继承红色血脉,组织官兵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讲英雄故事,参观军史馆、荣誉室,仍然是军营战斗文化铸魂励志的有效方法手段,只是这些形式,应当和影评歌评、谈感想体会等创造性活动相结合,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真正入心入脑,在强军文化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激发战斗精神。
(作者单位:总政治部文化工作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