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山东:生产性保护“勘探”非遗“蓝海”
“非遗创业”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图片新闻
抗战中的路易·艾黎座谈会在京举行
抗战题材歌舞剧《民族脊梁》长春首演
第六届湖北省楚剧艺术节举办
话剧《老张的哲学》亮相舞台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仍是中式启蒙教育首选
四川省第二届民歌大赛决赛揭晓
上海影视金融交易中心成立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关注童蒙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创业”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清  风

    所谓“非遗创业”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民众围绕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开发衍生品,在实现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国内最近几年涌现的“淘宝村镇”很多即以非遗项目为依托。不同于目前已颇具规模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上述“淘宝村镇”由于多为自发形成,缺乏统一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直接导致设计抄袭、压价竞争等现象,极易破坏这个圈子的整体生态。

    笔者近日在某地调查发现,100多家同行企业店铺的非遗产品花样几乎相同。在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商家开始大打价格战,同行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愈发严重。尤为让人担忧的是,本地企业为降低成本互相剽窃产品设计样式,导致坚持原创优先的商家损失惨重。“你一个产品设计出来,不出几天满大街都是。”当地的一位业内人士说,长此以往将没有获益方。

    在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上述现象不在少数。以非遗技艺为依托的小经营业户,在外观设计、包装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相互模仿,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使用价值趋同。本可以深入挖掘的非遗资源,只被应用了“皮毛”;名义上保护了非遗技艺,实则是对这片潜在“蓝海”资源的破坏。

    笔者认为,破解上述难题需要政企合力。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要对当地非遗资源生产性保护进行合理布局,落实好扶持政策。对于相关企业而言,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思维,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培育更多创意、营销人才。更为关键的是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抱团闯市场。这方面,文化部2012年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等活动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良性发展。

    总之,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非遗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时应多点创意思维,多点登高望远的胸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