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 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做好新形势下的创业创意人才培训尤为重要。”不久前,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的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训(以下简称“双创人才培训”)(第五、六期)视觉传达类、动漫设计类在北京举行。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周庆富向记者介绍,在10天的培训中,学院通过理论教学、现场考察、互动交流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学员创意创新思维方式的转化与能力提升,“我们希望通过系列培训为广大优秀的创业创意青年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必须好好珍惜。”这是参与此次培训的学员申婷颉与记者交流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在与学员们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年轻的设计师、怀抱梦想的创业者是多么渴望创意设计被关注、被认可,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10天的集中培训让他们获益良多,却又意犹未尽,他们更期待未来能得到持续性的关注和扶持。
10天,让思维来一场洗礼
申婷颉现为北京正仰上方品牌传播机构设计总监,自2004年毕业之后,她一直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她所工作过的公司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些年的经历让她深感设计师以及设计公司的生存艰难。“设计师几乎是没有地位的。小公司接单不易,作品完全按照客户要求改,最终面目全非。”或许是这些感受深藏心底,在得知自己入选双创人才库时,申婷颉有些“受宠若惊”,“很惊喜,也有很多期待。”
申婷颉告诉记者,这次培训让她收获很多,对于如何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地进行视觉设计创作,她有了很多感悟。“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陈廖宇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3小时的课程一气呵成,信息量太大了,我一直聚精会神地听,生怕有所遗漏。他分享的作品以及教学方法对我未来的绘画创作将有相当大的帮助,让我脑洞大开。哲学博士张雷的分享时间完全不够,短短几个小时的讲座让我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如何让思维在特定的环境里再思维、再创造,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些都深深印刻在我心里。清华美院的李德庚老师、北京设计周的曾辉老师、中央美术学院的海军老师、TINworkshop发起人顾磊老师,他们的专题讲授也让我获益很多,对我未来的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今年初,山东济南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吴中昊的系列作品《雾霾》入选了2015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意设计作品,他因此得以参加此次培训。谈及10天的培训感受,他说,培训对年轻的双创人才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进来,和同行业、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学习,聆听他们的心得和创业创意之路。培训老师们有着独特的观察力,表现出不一样的视觉创新和视觉语境,所带来的也不是简单的设计作品,而是对于创意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对于生活感悟的专业提炼和探索精神,这对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岳雷是浙江省台州市核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意总监,2014年,他入选了文化部双创重点人才库。这些年,他一直扎根于台州,对二、三线城市创意需求与人才缺乏的矛盾深有感触。“创意设计的需求其实很大,但设计人才非常匮乏,我们也一直在做相关的人才培训,希望建立起本地的设计师团队。10天的培训信息量很大,我还在慢慢消化中。”对岳雷而言,此次培训不仅帮助他打开了思维,更带给他一份意外收获。为了让创业者和创业者、创业者和市场充分对接,各取所长,找到需求的契合点,此次培训过程中,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特色文化产业人才与双创人才分享交流会,交流会上,岳雷与安徽省掇英轩书画用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靖一拍即合,并就掇英轩系列产品的包装、品牌升级改造等内容达成合作。
现状不乐观,双创人才存在短板
“创意人才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如果没有适合设计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则无从谈起创意设计的产业转化。”在此次培训中,北京歌华集团创意设计总监、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带去的讲座给很多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育,导致专业局限,缺乏设计管理能力和创意精神。“当他们与社会需求、产业需要对接时就会出现许多缺环,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专业领域缺乏兼容性,不同的专业间缺乏融合和沟通,使得一些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创意人才规模很大,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对接市场和产业的能力不够,创新、创业的转化能力不够。”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卢娟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双创人才存在不少短板。“首先,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其次,双创人才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基于此,卢娟认为,扶持双创人才应作为一项人才战略长期实施。“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人才战略,同时也必须打破人才瓶颈。”
“当下,双创人才培训亟须三个服务平台:信息沟通交流服务平台、实践型培训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毕绪龙看来,未来,双创人才培训应坚持两个基点、抓住两个培训重点、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两个基点是要深刻把握该计划的人才战略举措性质与创业创意人才培养特征;两个培训重点,一是创意性思维养成培训,二是文化创意实践技能培训;一个服务平台就是人才对接服务平台。”
期待,培训只是一个开始
通过这次培训,申婷颉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她说,希望这些人未来能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生力量。“希望文化部门能根据入库创意人才的不同层次、职位,提供相应的扶持平台。培训的作用和效果毋庸置疑,但我们还渴望后续能够有更加具体的举措。”她建议,未来双创人才培训能够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开课,举办更多互动活动,并对入库人才追踪报道。吴中昊也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双创人才的扶持力度,把真正有才华、有创意、热爱艺术的人才推广出去,继而助推行业发展,“这样才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尽情表现我们独特的文化创意。” “希望双创人才培训能够突破时间的局限,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建立线上交流群,让大家能够互补、交流、合作,不要培训结业后就散掉了。”作为一个初期的创业者,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和延续性也是岳雷最为关注的事情。
曾辉建议,双创人才培训要制定出培育更加复合型、经纪型的人才培训计划。“要让他们能兼学别样,具有跨界思维融合发展视野,有大设计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挥他们原来所学的专业能力,又能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提升为转化能力。可以让更多非艺术设计类的专业人才进入扶持计划,比如金融、管理、传播、法律等,让他们用设计思维的方式提升创新品质。”他还建议相关部门构建具有示范性的项目推介平台,让公共文化体系采购创意设计,搭建创意设计发布路演、版权认证、设计创投、设计交易等职能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设计师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曾辉向记者表示,北京国际设计周将为入库人才搭建双向的交流沟通渠道。“一方面提供展示、推介、交流、交易的服务,把入库人才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设计交易的平台向企业推介,帮助他们把纸上作品变成企业产品、商品。另一方面,未来还将把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设计采购项目及相关需求,向设计师推介,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作品。”
“从2014年至今,双创人才扶持计划已遴选、扶持、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创业创意人才,在激发人才文化创新活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卢娟向记者表示,今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双创人才培训方式的探索,努力为文化部入库人才业务交流提升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相关链接
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培训的实施自3月开始,计划全年设置12期。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6期培训,参训人员包括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研究生、青年设计师、创意总监、青年创业人才等。
第一期在北京举办的工业设计方向的培训,除了聘请顶级的师资形成了结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还与业内一流设计企业洛可可合作,使学员能够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参与思维碰撞与团队合作,不仅听、看、学,还能体验、参与。第二期、第三期分别在苏州和深圳举办,在合作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的支持配合下,除了保证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还结合在当地举办的苏州创博会、深圳文博会,增加了参与展会、现场教学的环节。此外,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创新文化氛围,参观了当地文化街区、产业园区、知名设计企业等。此后的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都在北京举办,延续了前期的培训模式,并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不断加强对课程、师资情况的把控,及时做出更适合当期培训方向的调整。
下半年,按照计划还将举办6期培训,分别设置综合方向、创意企业管理人才方向、文创产品方向等专题,将根据参训人才的需求设置、调整课程,并结合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文博会、艺术展览等活动,丰富培训内容,推动文创人才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