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1/2015-09/03/4/201509034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文艺的力量,精神的长城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3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的力量,精神的长城

    在“抗战与文艺”展上,一些记录抗战时期文艺工作的斑驳老照片将观众带回曾经的峥嵘岁月。陈 曦 摄

    “抗战与文艺”展出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发行的部分出版物。    陈 曦 摄

    1939年秋,日军调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和第一一〇师团主力共两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山区进行规模更大更为残酷的“秋季大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这次反击日伪军冬季大扫荡的一次北岳区战斗中,一名战士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不幸中弹受伤的瞬间。沙 飞 摄影

    (图片来自“

    ◀ “小小的叶儿哗啦啦,儿童好像一枝花。生在边区地方好,唱歌跳舞笑哈哈。”晋察冀边区的儿童们在唱歌。 (图片来自“不朽的长城”展)

    ◀ 1938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丁玲为周巍峙颁发荣誉奖章。

    “七七”事变爆发后,周巍峙与刚出狱的救国会领袖李公朴等一起奔赴华北前线,从事宣传抗战、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在西安、太原等地多次开办短期音乐训练班,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在太原决死队等团体及学校中教唱抗日歌曲,组织群众歌咏大会,创

    ▲ 1939年,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在排练话剧《水灾》。

    战斗剧社于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剧团随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晋西北、冀中、晋察冀、平西、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编演了《丰收》、《水灾》、《黄河三部曲》等一批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

&n

    ▲ “抗战与文艺”展览展出了我国老一辈摄影家吴印咸所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为八路军伤员做急救手术。作者对位置、角度、用光和环境等因素的精准把握,成功塑造出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国际主义战士”形象。

    ▲ 摄影家吴印咸在延安电影团时期使用过的照相机。陈 曦 摄

    鲁迅在“九一八”事变3周年之际撰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丰子恺发表的战地漫画,彦涵创作的抗敌木刻,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文化界抗日救亡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顽强斗争。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他们走出书房、画室、工作室,热情讴歌全民抗战运动,鞭挞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众坚持抗战,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斗志和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文艺的力量铸就了抗战中的“精神长城”。抗战胜利后,对抗战的书写与表现仍继续不断。一代代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现抗战,留下了大批优秀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难与执著、牺牲与无畏、苦难与辉煌。(薛 帅)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反映抗战文艺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共展出历史文物、美术和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1109件(套),其中有近700件(套)为首次展出。

    图为国家一级文物、八路军129师于1940年绘制的向“中共七大”献礼作品——彩绘降落伞,由129师美术工作者将抗日的战绩以及庆祝七大召开的祝贺画于1939年10月击落日军战机所缴获的降落伞上。伞上绘制的6次战斗,有文字、有年代、有数据、有绘画,记载准确,绘画生动,是129师抗战前期(1937年至1939年)抗战战史的珍贵资料。 陈 曦 摄

    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不朽的长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献展”展出了包括新善本、日记、手稿、报刊、图书、照片、缩微胶片、影音资料等在内的1500多件文献,以此缅怀献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的先烈。图为该展展出的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读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陈 曦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