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欣
8月23日,被称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第一部)获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斩获该奖项。这一消息让中国的科幻迷大为振奋,不少书迷感慨,中国作品终于能够在世界科幻文学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9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与《光明日报》文艺部共同主办的“《三体》与中国科幻原创力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内众多科幻文学研究专家汇聚一堂,围绕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科幻文学仍然边缘
中国科幻文学已有百年历史,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出现。然而时至今日,科幻文学依然处于传统文学分类的边缘。
国内科幻文学的作者及读者群体人数极其有限。据了解,现今国内比较活跃的科幻小说作者有300人左右,年龄以四五十岁为主体,像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较为知名的作家凤毛麟角。
“科幻文学在中国文坛,始终置身于一个较为冷僻的角落。在中国文学的分类框架下,科幻文学一直放在儿童文学中,没有独立门类,评奖也只能参评儿童文学奖。《三体》就曾在2013年获得过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幻文学繁荣的土壤已然具备。“科幻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立场,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所有文明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只有那些强大到足以对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的民族,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展开这种想象。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可以期待思考人类、世界乃至宇宙的命运的想象力在中国繁荣发展。” 李敬泽表示。
科幻想象为文坛注入活力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评价,刘慈欣的小说代表了目前中国科幻文学想像力的顶峰。《三体》作为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说,无疑展现出科学幻想的巨大魅力:在表现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一常见题材时,刘慈欣却构建出拥有三个太阳的星球、通过游戏方式传播文明、整个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甚至从宇宙诞生到宇宙灭亡的宏大而奇特的幻想世界。
“大概只有接受过大学物理教育的专业学生,才能真正读懂《三体》的科学背景。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非专业的读者,甚至是中学生,能够超越晦涩的科学知识,在《三体》中获得共鸣?”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告诉记者,这是由于《三体》在宇宙想象的层面,对科学、社会、人性在内的诸多现实问题予以思考。“《三体》中提出的资源问题、宇宙社会问题,都是把一些现实的矛盾和困惑放在宇宙范围去探讨。能够提出问题,引发人们对科学伦理、社会矛盾的思考,可能比获奖本身具有更大价值。”他说。
“在主流文学式微、主流文学读者日渐减少的当下,中国文坛需要依靠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新文学形式。”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表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告诉记者,当下,传统文学模式逐渐成熟和固定化,科幻想象力将成为现实生活的新的投射模式,成为中国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文学要求作家一定要反映现实,特别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而当下,苦难生活渐行渐远,中国文坛足以支持起在繁荣的经济文化发展下的想象力,新生一代的作者与读者也有着更为博大的视野和情怀。这种投向未知世界的想象、关心人类命运的情怀可以变成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元素,甚至主流的元素。”他说。
科幻文学逐渐走向世界
吴岩告诉记者,《三体》获得雨果奖,是中国文学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三体》的成功是刘慈欣30年来笔耕不辍,不断对科幻文学写作改进和试验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翻译、出版等各领域的积极运作。《三体》请到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科幻和奇幻奖的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做翻译,《三体》在国外的读者,很多是因为信任刘宇昆而买来阅读;英文版《三体》也由美国最专业的科幻出版社托尔公司出版发行。因此,《三体》能够真正走入世界科幻评奖体系并获奖,整个运作过程值得长期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各领域关注、研究。”他说。
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对纸质媒体式微、网络文学繁荣的环境下,科幻文学的发展表达了担忧。“科幻文学长久以来以期刊为阵地,科幻期刊并没有跟随整个的文学期刊的衰落而衰落。然而当下,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中国类型文学的分类呈现爆炸式增长,科幻文学却被奇幻、玄幻分化、挤压了。”她告诉记者。
然而就中国科幻文学总体发展而言,不少专家非常看好。姚海军告诉记者,许多科幻研究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2007年在成都召开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时,许多国外作家看到中国作家、读者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孔,感受到他们对科幻的热爱与执着,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未来世界科幻文学的中心可能会在中国。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确实出现了像刘慈欣、《三体》这样的重量级的作家和作品,我们开始相信,世界科幻的中心,是有可能向中国、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姚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