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湖湘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保护湖湘抗战文物 铭记全民抗战历史
继承先烈志 共圆中国梦
图片新闻
芷江:抗日干城见证历史
长沙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江华寻访瑶族抗战老兵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芷江:抗日干城见证历史

    本报记者  陈  清

    8月21日至31日,“中流砥柱 血肉长城——湖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主题展览在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平文化园展出,10天共接待观众6万余人次。这标志着在芷江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大活动进入了高潮。

    守护大西南的英雄之城

    芷江,位于雪峰山侧、潕水河畔,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扼守川(渝)黔门户,是享誉中外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名城。当人们走进设在这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受降纪念坊,会看到经历了战争风雨的文物和记录了历史场景的照片,它们重现着不可忘却的岁月,让人们深情回味刻印在边陲小城辉煌的民族记忆。

    在受降纪念馆内,展示着抗战中芷江军民殊死决战的一幅幅历史画卷。1934年,面对即将爆发的中日战争,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向当局进言,战时大本营宜设在芷江,因为芷江深藏在崇山峻岭中,远离平原和大城市,适合隐蔽。当局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芷江临危受命担当起国家空战中枢重任: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开始在芷江建设军用机场;1938年10月,芷江机场建成投入使用,部分中国空军入驻,美国援华空军将领陈纳德到此创建中美航校并监督芷江机场扩建;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驻芷江中国空军和盟军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切断日军补给线,进行远达日本本土、台湾(当时日占)和东南亚日占区的远程战略进攻;1941年,前苏联援华空军中队入驻芷江投入中国抗战;1943年,陈纳德率领的盟军飞虎队进驻芷江;1944年,日军在“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中,相继占领和捣毁了除芷江机场外的盟军在华主要军事机场,中国空军和盟军空军云集芷江,以芷江为最后基地持续不断地对日寇进行打击。

    最引人关注的是,1945年4月上旬,日寇为争夺芷江空军基地,进逼重庆,发动了湘西会战。蒋介石命令何应钦率两个集团军和驻芷江中美空军共约20万兵力迎战,国军陆军总部也迁到芷江。这次会战中,中美空军出动飞机总数400多架次,加之美国空军装备了当时极为神秘的空对空导弹和远红外线雷达,日机闻风丧胆。在中美空军和地面部队的联合夹击下,日军溃不成军,国之干城芷江有如铜墙铁壁,坚守着祖国大西南门户。当年6月上旬,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全胜告终。

    今年86岁的芷江居民涂序秀亲历过这段历史。她说,那时候日军飞机一天几次炸芷江机场,成百上千的民工就扛着锄头连夜修复机场跑道。

    见证受降的胜利之城

    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军民的全面反攻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大后方沸腾了。此时,重庆国民政府考虑在何处接受侵华日军投降,这个地方要足够安全,以免日军代表耍花招,还要能够耀我军容扬我军威。最后,这个地点选定湖南芷江。从此,芷江这个抗战小县城名留青史。

    据1945年《时代精神》所刊《芷江受降记》一文记载:芷江定为受降地点,具有双层意义。一是芷江为敌军丧师折众进攻未逞之重镇,今春湘西会战,为我转胜起点,中国八载抗战卒告胜利;二是芷江为新生武力核心之一,广大机场银鹰相接,极为壮观。城郊新车奔驰,新装备之战士荷枪站立,一片朝气,人见此,必凛于中国势力,有所戒惧。

    “这是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时刻,1945年8月21日上午9时,芷江基地派出6架战机,由芷江机场起飞赴常德,对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专机执行监护任务。11时15分,中美混合联队和日本降使乘坐的绿色双引擎运输机依次降落于芷江机场。”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介绍,当时在芷江机场边缘,分散隐蔽着上百架战机,日机在机场东部南北向的主跑道上慢慢停了下来。11时25分,在我方宪兵严密的监护下,日军洽降代表今井武夫走出机舱,被引到一辆插有白旗的美式吉普车上,向受降地开去。下午4时,今井武夫向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交出日军侵华兵力部署图,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抗战以日本法西斯战败告终。

    今年89岁的芷江居民刘道民亲眼见证了芷江受降。他曾是驻芷江国民党第九总站无线电台电报员。老人回忆说:“受降那天,芷江城到处彩旗飞扬,大家都高兴地放炮仗,嘭、啪,响了好久。”今井武夫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时说,他内心充满了“绝望的孤寂感和不安”。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芷江受降坊的这副楹联,烘托出中华民族八年抗战最扬眉吐气时刻的盛景。为缅怀我国军民抗战功勋,铭记“胜利之城”的受降荣耀,1946年,湖南省政府规划建设芷江受降城。首先建设的是七里桥受降坊。举世闻名的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三门四柱牌坊式建筑,正南北向,整个造型如同一个“血”字。这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八年多的浴血奋战,用3500多万同胞鲜血换来的胜利。

    弘扬和平文化的友谊之城

    8月15日,刘道民在受降坊点燃了象征和平接力的火种。而后,7位青年火炬手从刘道民手中接过火炬,一路传递到芷江县城和怀化市其他县区。芷江县有关负责人说,以火炬传递来纪念“芷江受降”,是为了告慰英烈、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战争硝烟已消失在历史深处,今天的芷江人民有着更深层的思考:受降旧址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历史丰碑。受降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湖南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如今,芷江受降纪念馆已成为全世界华人向往的地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多万人次。

    芷江县委、县政府认为,那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虽然发生在这里,但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要让芷江与世界连线。从2002年开始,这里已举办了4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芷江县委、县政府着力把“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和平文化大戏。

    2005年9月,在第二届国际和平文化节上,89位原飞虎队队员从大洋彼岸飞来,将89袋从美国本土带来、象征和平友谊的泥土撒在了芷江;八路军和新四军老战士、中美飞虎队员、俄罗斯老战士等聚集一堂,共叙战斗情怀,共话和平友谊。在第二届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芷江与法国诺曼底格朗康迈西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芷江受降纪念馆与法国汉斯市二战纪念馆结为友好馆,芷江并与这两市政府建立友好互访和经贸往来机制。

    在2010年9月第四届国际和平文化节上,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参观受降纪念馆时说,馆内收藏的飞虎队员遗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见证。在第四届国际和平文化节上,芷江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松鹤市结为友好城市,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与美国陈纳德纪念馆结为友好纪念馆。

    历届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几十个国家的政要与友人、美国飞虎队员及家人共计300多人,国内各界代表2000多人,参观了受降纪念馆与飞虎队纪念馆。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受降纪念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表明这里属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式将于9月5日在芷江举行。如今,和平文化已成为芷江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名片。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被芷江人尽情演绎,让这个小山城扬名海内外,成为享誉世界的和平友谊之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