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产业与市场·演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3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标题导航
音乐剧消费潜力如何释放
图片新闻
演艺论语
“黄牛”疯狂,拷问票务市场几多畸形?
河北梆子《蝴蝶杯》河北固安上演
《台北上午零时》首轮巡演启动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5-09-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演艺论语

    戏曲推广需要播种式营销

    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问道,古典音乐在欧洲正在逐步萎缩,请问在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可见主流艺术的滑坡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戏曲从主流文化滑向边缘的过程,是这种被动局面的组成部分。比如,我们在2004年和2008年所做的两次大规模观众调查表明,喜欢戏曲的人群比例从21%下降到了9%。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听到“戏曲”两个字往往存在两个误区,或觉得“看不懂”或认为“不好看”。其原因可能是没有过真正的现场观剧体验,也可能是没机会接触到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营销的源泉是信息不对称,营销的本质是传播与沟通。对目标受众的深刻理解、良好的营销传播、节目与服务和受众期望之间的契合,是市场推广的三大着力点。

    传统戏曲需要用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来推广。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小众化是演艺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小众艺术不去研究大众心理就不会有前途。根据我们做过的三次观众调查显示,看过戏曲的观众中,觉得“很好看”的占45%,认为“好看”的占41%,两者相加达86%。反映“一般”的为13%,说“看不懂”的仅1%。所以,对演出市场而言,重要的是播种和耕耘,千方百计地去了解观众、拓展观众队伍,否则就不会有未来。(来源:《东方早报》)

    粤剧传承要靠“小鲜肉”

    曾有机构做过粤剧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喜欢听粤剧的占比75%;18岁以下的人只有13%。听众逐步老龄化、无法吸收年轻力量进入粤剧的世界,成为粤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因为没有观众、缺乏收入,粤剧的推广、传承举步维艰。

    与粤剧相比,粤语讲古的日子似乎好过一点。张悦楷、颜志图等讲古大师的声音几乎渗透在每个老广的生活中,即便当下广州的“80后”,成长时谁没有听过人称“楷叔”的张悦楷在电波中讲古?而当颜志图收了“小鲜肉”做弟子后,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了传承的希望,年轻血液的注入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新鲜人的关注。对粤剧而言,同样如此。没有年轻的血液,谈何传承?而用什么方式让年轻人爱上粤剧,尤其是让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新广州人也对粤剧感兴趣,是一道待解的方程式。 (来源:《广州日报》)

    电影改编音乐剧是把“双刃剑”

    在百老汇,将电影改编成音乐剧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潮流。近日,《007》系列影片制作人哈里·萨尔兹曼之女宣布,已经策划将007的故事搬上音乐剧的舞台,准备在美国纽约或拉斯维加斯首度上演。

    音乐剧水涨船高的投入让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日渐热衷于“走捷径”,将电影改编成音乐剧就是最讨巧的方法之一。“动辄上千万美元的投资对任何制作人而言都是高风险。改编经典为的就是吸引电影的粉丝走进剧场,是控制风险的捷径。”在音乐剧《人鬼情未了》的执行导演保罗看来,把一部观众接受度高的电影改成音乐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票房收入,但另一方面改编作品很难在艺术上超越原作,电影认知度越高,观众获知信息越多,舞台上能呈现的东西就越有限。

    “如今的百老汇已经陷入了以大制作、高科技来吸引观众的窘境。动辄几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也只能轰动一时,却没有为百老汇带来更多观众,也无法制作出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参与制作过50多部戏剧作品的美国三套车戏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兰德尔·巴克在上海参加音乐剧论坛时一语道破天机:“从统计数据来看,进入百老汇剧院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虽然百老汇一直在盈利,但那只不过是仗着票价上涨来榨取利润。当年《西区故事》只要5美元,而现在看一部百老汇音乐剧至少要175美元。原创内容的缺乏已经是全球音乐剧制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毕竟原创才是这个行业保持活力的源泉。”(来源:《文汇报》)

    (蔡 萌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