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近年来,起源于中世纪教会的无伴奏合唱——“阿卡贝拉”之风从欧美刮到亚洲,凭借互动性强、形式活泼、演唱即兴等特点,迅速成为全球流行的表演形式,更因注入人声对贝斯音乐、口技和打击乐的模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走过海峡两岸的台北、桃园、深圳以及韩国的光州后,8月,第5届亚洲阿卡贝拉艺术节落户上海,规模及阵容达到历年最强。
除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亚洲杯阿卡贝拉音乐大赛及亚洲团队联合音乐会、大师与亚洲赛优胜团队音乐会等高端演出,艺术节也不乏儿童体验课、青少年工作坊、阿卡贝拉入门讲座等接地气的内容。这些课程均由世界级大师亲临教授,受到民众热烈追捧。
阿卡贝拉入门讲座上,美国阿卡贝拉天团Naturally7现场演绎纯人声合唱,结合自身经历悉心讲授发声知识,并将原创的口技音效倾囊相授;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奖获得者“VOX玩声乐团”前音乐总监刘静谕开设的儿童体验课,吸引了沪上家庭全员出动……来自世界多地的阿卡贝拉推广代表也举行了多场开放论坛,交流阿卡贝拉的发展态势。拥有美国“现代阿卡贝拉之父”头衔的迪克·谢伦在讲座上说:“阿卡贝拉是一种有力、有效地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在口技表演和人声合唱结合的过程中,团员们成为朋友,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亚洲最大规模的阿卡贝拉盛会落户上海,两位功臣的执著和努力不得不说。“我偶然在电台中听到了阿卡贝拉的介绍和演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广大的社区中,合唱团队不下百余支。阿卡贝拉与合唱具有天然联系,是一种传统合唱的循变,而艺术的变化是极具魅力的,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说。
恰在此时,台湾籍商人、居住于徐汇区多年并一手建立起上海阿卡贝拉文化交流中心的陈凤文正在寻求合作推广的可能性。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陈凤文告诉记者:“2015年是阿卡贝拉艺术节5周年,我们想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全世界彰显上海对于表演艺术、歌唱艺术的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重视,把上海打造成中国阿卡贝拉的发展中心、亚洲阿卡贝拉的新兴基地。”合作以来,徐汇区文化局以“老人团”“园区团”“教师团”和“学生团”四大类别的培训,开始了这种外来艺术形式在本土的深耕厚植,还在阿卡贝拉艺术节举行前夕,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合唱大赛,为市民阿卡贝拉乐团主办了一场单独以阿卡贝拉为竞赛单元的群众性比赛,奏响了阿卡贝拉艺术节盛会的“序曲”。
“中国的阿卡贝拉起步虽然较晚,发展却很快。从2011年起,上海面向全国进行阿卡贝拉艺术的教育与推广。短短5年内,在群众基础、团队数量与艺术深度上竟然都已达到了足以举办大规模阿卡贝拉艺术节的水准,其发展之火热可见一斑。”上海阿卡贝拉文化交流中心艺术总监陈光宪感慨道。
夺得本届亚洲杯阿卡贝拉音乐大赛冠军的组合是来自台湾的“寻人启事”乐团。团员钱沛筠告诉记者,来沪演出认识了很多地方团队,被他们编曲演唱的家乡小调所震撼。“透过他们的音乐,我们看到了他们生长的文化背景,也看到他们家乡的特色。未来我们也想尝试,用音乐把台湾的东西带给更多的观众。”
正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孙斌所说:“近年来,阿卡贝拉已经成为亚洲观众最为喜爱的艺术项目之一,更是两岸年轻朋友与音乐爱好者之间讨论的话题。这几年,我们看到了因为纯人声音乐而搭起的两岸交流桥梁,走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阿卡贝拉在本质上就是‘和谐与交流’,相信这样的音乐艺术会带给两岸同胞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也会带来更多交流对话的可能。”